
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临床症状
大约40%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因无意中发现腹部肿物而就诊,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状况不佳(26%)、腹痛(28%)、发热(22%)、肿瘤所在部位局部肿胀(18%)、体重减轻(11%)、转移灶所在部位局部肿胀(8%)、脊髓压迫症状(5%)、局部淋巴结肿大(4%)、腹泻(3%)、Horner综合征(3%)、高血压(2%)、共济失调(2%)。
临床评估
体格检查应详细评估肿块的位置和大小、肝脏有无肿大、淋巴结大小,以及任何颜色异常或无压痛的结节。详细评估头颈部,重点了解有无眼球突出、Horner综合征、以及颅底转移。对于合并椎管内肿物的患儿,必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抽血测定神经元烯醇化酶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检测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水平(VMA和HVA)。如果临床或彩超检查提示任何阳性发现,可进一步行增强磁共振或者增强CT或123I-mIBG成像(国内未上市),结合18F-FDG PET-CT或SPECT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诊断和肿瘤范围。
MRI
MRI是首选的神经母细胞瘤横断面检查方式。检查部位包括原发肿瘤部位;此外,对于4期或M期病人,需行头颅及中枢神经系统MRI检查。目前尚无前瞻性的证据表明全身MRI优于123I-mIBG、 18F-FDG PET-CT或骨髓细胞学检查,但全身MRI正快速普及。CT也可作为MRI的替代检查方式,其在术前血管成像方面优势显著。但因其具有放射性,故不作为常规推荐检查。
123I-mIBG成像结合SPECT
123I-mIBG成像是神经母细胞瘤功能性成像的金标准,但大约15%的神经母细胞瘤及绝大部分神经节细胞瘤为123I-mIBG阴性。
PET-CT
18F-FDG PET-CT 可作为123I-mIBG阴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初步诊断方式,也可用来评价治疗反应及随访。总体而言,18F-FDG PET-CT的敏感性是较高的,也是被认可的神经母细胞瘤诊断方式。
骨髓评估
神经母细胞瘤并不是均一的浸润骨髓,通常建议行两处穿刺和两处活检,通过多处取材降低假阴性率。可进行抗GD2细胞免疫学及PCR检测。
肿瘤活检及组织学
肿瘤组织学及分子基因检测对于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分层至关重要,在初次诊断时应获得足够肿瘤组织。建议采用INPC系统进行组织学分类。检测MYCN基因、染色体数量或节段性改变及DNA倍体。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标准即可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
1、活检取得肿瘤组织,光镜确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有或无电镜及免疫组化证据,有或无血或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
或
2、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确认神经母细胞*(小圆细胞,呈巢状或菊花团状排列;抗GD2抗体染色阳性),合并血或尿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升高$。
备注:*如果组织学证据摸棱两可,但肿瘤细胞有明显其他类型肿瘤独有的核型异常[如t(11:22)],则可排除神经母细胞瘤。但是,如果有神经母细胞瘤独有的基因特征,如1p缺失、N-myc扩增,则支持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包括多巴胺、HVA和VMA,只有当多巴胺和或VMA和/或HVA水平高于均值的三倍标准差以上,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查结果才能作为确诊神经母细胞瘤的依据。必须至少检测其中两个指标。
本文是杨天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