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浩 三甲
陈浩 主治医师
郑大一附院 急诊医学部

肝脓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3104人已读

肝脓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引言

肝脓肿是由微生物侵入肝,并在其中繁殖,从而导致肝脏占位性、化脓性病变。肝脓肿可以继发于多种病原体,细菌或混合细菌是肝脓肿中目前最常见的感染因素。西方国家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而亚洲国家的主要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原因可能与地区老龄化有关。通过病史收集,既往恶性或胆道病变的肝脓肿患者细菌培养多为大肠埃希菌,病因不明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细菌培养多是克雷伯杆菌。 胆道途径、门静脉途径、肝动脉途径、隐源性途径及开放性伤口直接入肝途径为细菌性肝脓肿常见感染途径。近年胆道途径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多,原因可能与胆道疾病增多有关;隐源性肝脓肿诊治中,恶性肿瘤筛查是诊疗的必要环节。

二、临床表现

肝脓肿典型三联征是发热、寒战及腹痛,但临床上患者症状常不典型。不典型的原因可能是: (1)高龄及多基础疾病造成患者腹痛等不适感觉减弱;(2) 肝脓肿早期较小或位置较深未触及肝包膜; ( 3) 疾病早期抗生素延缓病情难与其他感染鉴别。

若肝脓肿患者出现胸痛等肺部症状,应不除外胸腔积液可能,并应怀疑肝脓肿为混合性感染。

三、影像学诊断

CT可以作为肝脓肿的首选诊断方式,典型肝脓肿的影像学表现:病灶中心低密度及边缘脓肿壁不同程度的环状强化。脓肿壁可为单环、双环,甚至三环。高密度的增强环,可能为壁层炎性肉芽组织含有丰富的新生血管所致,最外层为毒素所致的低密度水肿带。病灶中心低密度区可出现气体。

不典型肝脓肿(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表现多样,较常见的特征有簇集征分房征、病灶缩小征,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较清晰。

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在典型肝脓肿和不典型肝脓肿中均可出现,也称之为周围充血征。具体表现为肝脓肿周围的正常肝实质在增强早期出现楔形或不规则片状强化,而在晚期该表现消失。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围绕肝脓肿周围的门静脉分支因炎性浸润,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引起了门静脉血流减少和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抗炎治疗后致该征象可消失。

1620647824482481.png

鉴别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应与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多发脓肿注意与转移瘤相鉴别。

肝癌的坏死区一般形态不规则呈裂隙样,增强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肿块周围也可出现动门静脉瘘所致的一过性强化,但肝癌此征的强化程度要明显高于肝脓肿。

胆管细胞癌增强早期时可见肿瘤边缘呈轻度强化,晚期边缘显示为低密度环,而中心表现为高密度,并可见肿瘤末梢侧之肝内胆管扩张征象。

肝转移瘤典型表现呈牛眼征,分布较肝脓肿而言更加散在,有原发肿瘤病史。

MRI成像中肝脓肿多表现为分界良好的T2高信号/T1低信号肿块伴或不伴分隔、外周边缘增强、中心少见增强。也可以表现为周围性水肿,周围肝实质中可见T2高信号和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别有助于诊断以及排除其他病变如囊肿,因为继发于高黏度脓性物质的脓肿显示为弥散受限。

1620648353250838.png

1620648338871557.png

1:化脓性肝脓肿:A. 轴向预扫T1加权图像,显示多房性或多腔室肿块的低信号;B. 轴向T2加权图像显示肝右后叶出现多房性的不均质T2高信号肿物;C. b值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显示肿块内的高信号D. 动脉期增强图像显示肿块的壁和隔膜增强,诊断是脓肿;E. 静脉期增强图像显示脓肿的相似外观,包括无渐进性增强,如果存在,则表明是其他病变.

四: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影像学下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三者互有利弊,是治疗肝脓肿的基本手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联合应用亦或单独使用,以达到满意效果。

药物治疗:单纯应用静脉药物适用于3 cm 以下的肝脓肿。积极采用抗生素治疗对早期且尚未液化的肝脓肿可取得满意效果。尽管抗生素难以进入脓腔,抗菌治疗对于脓腔引流的患者仍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经验性抗菌用药在肝脓肿治疗初期十分重要,抗生素应尽可能全面覆盖肝脓肿常见菌群。在抗菌药物应用后期,需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甚至停药。

细菌性肝脓肿病原培养菌种多样化,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最常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福建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细菌性肝脓肿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占84. 1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59. 32%,大肠埃希菌占14. 67%,铜绿假单胞菌占4. 28%,革兰氏阳性菌占15.9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喹诺酮类、第3 代头孢、头孢替坦均有较好的敏感性。31.25%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替坦敏感性均较好,头孢曲松耐药率高达54.17%。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达42.86%。除鹑鸡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外,各类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均敏感。糖尿病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胆石症、胃肠道手术史是其他病原学肝脓肿高危因素。

国外文献指出,静脉应用3周抗生素后口服12 周抗菌药物,亦可静脉应用2周抗生素后口服3 周抗菌药物,就可达到抗菌治疗目的。此时CRP可作为预测抗生素治疗终点的有效手段帮助合理停药。合并糖尿病的肝脓肿患者细菌培养为克雷伯杆菌时,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硝唑类或喹诺酮类可取得满意效果。早期应用碳青酶烯类药物,可改善侵袭综合征或脓毒血症倾向的预后。已表现侵袭综合征时,因患者多合并全身感染且转归较差,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时不但需治疗原发病,积极地肝外感染治疗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影像学下介入治疗:穿刺抽脓对大部分直径35cm、液化充分的肝脓肿疗效良好。直径超过5 cm 的肝脓肿,单次穿刺抽脓不易抽净脓腔内较多且不断生成的液化坏死物。为清除坏死物,建议穿刺置管引流,并且可对脓腔持续冲洗。如直径超过5 cm 且持续时间超过7 d,年龄超过55岁,影像学证实左右肝叶受累,无论是否手术治疗,都可对患者早期进行影像学下介入干预治疗。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是肝脓肿治疗的首选方法,不仅因其简单低廉,还因为即使对较难处理的多发肝脓肿,其治疗成功率也在90%以上。

穿刺或置管引流指征如下:

( 1) 药物治疗无效或体温持续升高的肝脓肿;

( 2) 脓肿壁形成且脓肿液化趋于成熟的肝脓肿;

( 3) 脓肿直径3 5cm 的可穿刺抽脓,脓肿直径超过5 cm 可置管引流;

( 4) 凝血功能正常、不耐受手术的肝脓肿。

穿刺置管引流的过程中,引流管放置应注意避免污染,同时减少不畅因素如引流管蜷曲或贴靠其他结构等,并且应保证所有侧孔放入脓腔以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拔管指征:

( 1)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恢复正常后;

( 2)引流液持续数日小于10 ml

( 3)影像学证实引流后脓腔直径小于2 cm

较小脓腔穿刺抽脓,较大脓腔置管引流是多发性肝脓肿常见治疗策略。存在分隔的多房肝脓肿并不是穿刺置管引流的绝对禁忌证,改良同轴导管技术使多房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成为可能。但置管引流后,应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进行有效的脓腔冲洗,必要时可根据影像学重复穿刺置管引流,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直径10 cm 以上的巨大脓肿除手术治疗外,可在脓腔合适位置留置2枚引流管:一枚可外联负压吸引装置持续吸引脓液,另一枚缓慢滴入冲洗液对脓腔持续冲洗,以达到满意效果。

手术治疗:腹腔镜广泛应用前,开腹肝脓肿切开引流或部分肝切除为传统手术常用的2 种手术选择。脓肿切开引流主要适用于:

( 1) 全身症状或临床症状经积极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无明显改善的肝脓肿;

( 2) 脓肿破溃合并明显肺部感染如脓胸、胸膜炎等的肝脓肿;

( 3) 介入或药物难以通过较厚的脓肿壁达到效果的肝脓肿;

( 4) 需解除胆道梗阻或其他胆道疾病的肝脓肿;

( 5) 位置特殊的肝脓肿;

( 6) 不除外癌变的肝脓肿;

( 7) 多发性肝脓肿

切开引流手术中发现较大脓肿,可将大网膜填塞脓腔达到控制感染和消灭死腔的目的。膈顶部的特殊脓肿,也可填入部分游离的大网膜防止膈肌与膈顶黏连。如有其他防黏连材料,也可达到相同治疗目的。临床上,APACHE-Ⅱ评分大于15 分可考虑部分肝脏切除。

部分肝切除适用于:

( 1) 反复发作已形成窦道的肝脓肿;

( 2) 由肝内胆管结石引起伴有肝组织萎缩的肝脓肿;

( 3) 位于肝脏边缘、随时有破溃可能的肝脓肿。

与传统手术比较,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无论住院及手术时间,还是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都具有明显优势。基础疾病较多的高龄患者,腹腔镜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的刺激,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同时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随着技术成熟,部分肝切除也可在腹腔镜下开展应用。但腹腔镜相比介入治疗仍有花费高、创伤大的缺点。但如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合并肺部疾病,应充分考虑全麻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洋,张伟辉.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第34卷第320183.

[2] 林晓宇,朱月永,商红艳,赖瑞敏,等. 527 例细菌性肝脓肿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37 卷第7 2021 4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pdf_link
陈浩
陈浩 主治医师
郑大一附院 急诊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