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论康复对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意义
今天,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运动康复对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以下简称“髋撞”)患者的意义。
首先,对于髋关节康复的一些现状,作为康复师的我,实在是深感不安。运动康复的重要性似乎仍处于不被充分认可的尴尬位置。
在很多文章中我已经多次阐述过我的立场,阐述过在我心目中,所谓“髋撞”这类损伤出现的根源因素。正所谓:结构和功能是互相适应的。功能和结构的均衡状态是确保预防伤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相当数量的证据表明,大量存在“撞击结构、盂唇损伤”的“所谓患者”,并未出现症状,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无论是结构出现损伤还是功能出现不足,就会带来一系列结果。在整个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不一定是结构因素,功能因素同时也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合理的康复并不是瞎折腾,各种康复手段能够非常确切的解决如下问题:莫名的疼痛、肌肉无力、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等。
我想,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这些近期问题是绝对的痛点,是急需解决的。我更理解,除了对于髋撞确诊,对于髋撞手术的恐惧和茫然之外,患者对于未来一个凶险的名词——“关节置换”更是抱以深深的忧虑。遗憾的是,当今业界,无论是手术还是康复,都缺乏耐心的长期观察与追踪。手术带来了撞击结构的修正,但是无法回避相当数量术后患者症状改善不良甚至加重的事实。而运动康复,同时也无法解决很多问题,盲目拒绝手术以及鲁莽的运动康复,甚至在相当程度推进了关节状态下降的进程。可以说,现在并没有一个非常成熟完善的思路去面对髋撞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无论手术还是康复。百家争鸣的现状,就是意见无法统一的集中体现。
眼前,积极合理的运动康复,至少是安全,温和,对身体结构改变最小,代价相对最低,并为后续治疗留有余地的一种方式与思路。运动康复虽然并不能够起到促进撕裂组织愈合的作用,但是至少可以相当程度完善整体运动功能,于避免损伤加速进展这一方面,必定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即便是最终仍必须接受手术,完善有效的术前康复,也必会让术后康复的起点大大提高,难度大大下降。代价不高,收获喜人,这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远期效果,评估的方式很多,比如医学影像检查(X光、CT、核磁共振),主观疼痛评估以及运动功能量表等等。单从退变程度的影像学表现来评估,持续退化的表现并不能充分说明一切。毕竟人生而向死,退化原本就是自然规律,无法违背,而只要把退化进度控制好,无论运动康复还是手术,其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
但无论是手术医生还是康复师,都应该是和患者站在一个立场上的。如何尽最大可能控制症状与损伤,如何同时严格控制成本与代价,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并追踪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康复师在其中的立场,真心应该得到重视。
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希望康复人有更多发声的机会,作为全国最早接触髋撞康复、髋关节置换康复的康复师,我希望能在行业的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是吕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