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型面中部红斑与潮红是玫瑰痤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对其病理机制了解甚少,并缺乏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支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强调将面部潮红与红斑作为独立的临床表型进行研究探讨的必要性,认为精神压力、焦虑和/或抑郁可能是其发病的使动环节。由精神因素出发,探索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相关神经炎症与皮肤免疫及血管的关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好大夫工作室皮肤科李健
临床表现是玫瑰痤疮诊断及分类的主要依据。现行玫瑰痤疮诊断及分类标准以亚型为导向。这一分类的最大缺陷在于不同亚型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存在较多重叠。如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可同时具有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及鼻部增生等多种临床表现。世界玫瑰痤疮专家共识小组提议,以表型为导向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并指出面部潮红及红斑为最重要的临床表型。面部潮红相关的病理机制与玫瑰痤疮的发病密切相关,面部潮红是区别于其他面部红斑性皮肤病的重要特征。二、玫瑰痤疮潮红与红斑应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
面部潮红和红斑也可由其他疾病引起。一些可引起血管舒张的药物(血管舒张剂、烟酸)、食物及酒精的摄入可引起面部潮红。系统疾病包括类癌综合征、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5羟色胺综合征、全身性过敏反应、胰腺肿瘤及肾细胞癌等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也可引起潮红。另外,由自主神经兴奋导致的面部潮红可见于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可出现面部潮红与红斑。三、玫瑰痤疮潮红与红斑的治疗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针对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的治疗药物仅有溴莫尼定凝胶和羟甲唑啉乳膏。但由于作用时间短,部分患者疗效不佳。部分玫瑰痤疮面部多见明显红斑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患者可通过激光治疗获益,而临床上采用激光治疗后反复潮红的症状仍可存在甚至加重,提示血管数量增多或舒缩功能失调可能不是引起潮红的关键机制。多项研究肯定了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四环素及异维A酸在治疗玫瑰痤疮中的疗效,虽然患者往往同时伴有潮红、红斑、丘疹脓疱等多种临床表现,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及评价标准不统一,难以对不同药物对不同临床表现的疗效作出准确判断,特别是针对红斑的疗效存在分歧,而关于潮红的评价工具及疗效更是极少提及。四、精神压力诱发神经炎症可能是玫瑰痤疮潮红与红斑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红斑毛细血管型玫瑰痤疮患者皮肤感觉神经较正常人明显增多增粗,且与血管及肥大细胞关系密切;基因组学研究提示以潮红、红斑为主要表现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存在神经炎症。研究表明,精神压力是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常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抑郁和焦虑障碍在玫瑰痤疮中的发生率更高,且玫瑰痤疮患者患焦虑或抑郁症的风险更高。面部潮红症状与精神压力、抑郁和焦虑之间可形成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研究显示,卡维地洛口服3周以上可显著改善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特别是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疗效更为明显。卡维地洛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除了阻断小动脉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而引起血管收缩,可能更为有效地阻断广泛分布于神经的内源性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一方面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阻断精神紧张-面部潮红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神经肽等炎症因子释放减少可间接抑制血管高反应从而减轻潮红与红斑症状。未来,抗焦虑相关的药物治疗是否也能有效治疗玫瑰痤疮面部相关的潮红与红斑值得进一步研究。面部潮红与红斑作为玫瑰痤疮最主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生物标记及治疗靶点,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最主要的诊治挑战。基于其相对独立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我们认为精神压力、焦虑和/或抑郁可能是其发病中的使动环节。由精神因素出发,探索其相关神经炎症与皮肤免疫及血管的关系,对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精神-神经-免疫-血管”的思路或将成为未来探讨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机制和治疗的新方向。将面部潮红与红斑作为独立的临床表型分类并使用统一评价标准的高质量研究可能是突破诊治瓶颈的关键步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