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血是外科医师必备的技能
近日,我科收治了一例纵膈囊肿患者,术前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食管源性囊肿?术中,因其与周围结构致密粘连、解剖层次不清,被迫中转开胸。游离囊肿过程中,右肺动脉
下后壁被撕裂,出现了较难控制的大出血。后经我院心胸外科协作,成功修补了破裂的右肺动脉。现将一些个人体会记录如下。
止血是贯穿外科手术全程的重要过程,尤其是意外性大血管损伤,会给止血过程带来异常的困难。所以,就外科医师而言,术前认真阅读影像资料、术中认真仔细探查、掌握精巧的止血技术至关重要。解剖游离过程中,对有可能出血的大血管实施预阻断相比出血后再行阻断而言,其技术难度和出血风险均会显著降低。回顾性分析术前、术中的诊疗过程,术前胸部增强CT显示,囊肿前壁与右肺动脉的后壁关系密切。术中,腔镜下游离囊肿,因其与周围结构致密粘连、解剖层次不清,被迫中转开胸;5毫升注射器穿刺囊肿得墨绿色囊液,提示反复感染,而反复感染又提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粘连程度可能会较严重。综上所述,术前影像以及术中探查均提示该患者解剖过程中出血风险较大,预阻断右肺动脉可能是一较明智的选择。
游离过程中,右肺动脉下后壁被撕裂,由于事先未行右肺动脉预阻断,故出血异常迅猛,较难控制。又因手术选择的是后入路,破口位置刚好位于中间干支气管上端附近的前方,破口长度约0.5公分,此时如选择以无损伤血管钳直接去夹闭破口,异常困难。所以,术者只能以左手捏住出血部位暂时止血。下部怎么办?首先是想办法阻断右肺动脉,然后才有机会缝合右肺动脉破口。阻断右肺动脉有两种方式,一是于右肺门前上方心包外解剖、阻断右肺动脉;二是于膈神经前方纵行切开心包并悬吊之,由心包横窦的右侧入口进入心包横窦,切开右肺动脉周围的壁层浆膜心包,游离出右肺动脉并心包内阻断。阻断右肺动脉后,出血速断明显减缓,从容缝合血管破口。当时,我团队选择了第二种阻断方式,理由:手术视野显露不佳,破口处显露异常困难,不能确切判断出破口上极距心包的距离,如选择心包外阻断右肺动脉,其长度可能不够,即便长度够,也会很勉强,下一步缝合的难度也会很大。所以选择心包内阻断可能是一较为稳妥的选择。
河南省胸科医院胸外科:薛明强
2021年6月1日星期二
本文是薛明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