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部分膀胱癌患者需要做二次电切?
在平时门诊或者线上问诊中,很多膀胱癌患友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我的膀胱肿瘤已经微创电切过一次了,病理也出来了,医生不给我后续治疗方案,反而让我住院再电切一次,是第一次没切干净吗?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详细讲述二次电切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膀胱癌患友。
首先,我们要了解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两个目的:一是治疗作用,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二是诊断作用,对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期和分级。因为膀胱癌肌层浸润性和非肌层浸润性两个不同病理结果,后续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完全不一样(具体可参考本人好大夫网站上另外一篇文章《教你快速读懂膀胱癌术后病理报告》)。可见TURBT兼顾了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因此首次电切我们亦称之为“诊断性电切”。
其次,首次电切存在局限性。第一,根据最新的国内泌尿指南数据,首次电切的肿瘤残留率为4%-78%, 即使在美国、欧洲等大的癌症中心这个数据也要高达30%-52%;第二,文献报道将二次电切手术后的病理标本和首次手术后的病理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10%-20%的患者二次电切术后的病理分期高于初次手术的病理分期,其中有术者技巧问题,也有标本质量问题。尤其是高级别或者侵犯至固有层的T1期膀胱肿瘤,其恶性度高、易进展,造成第一次电切术后肿瘤分期容易被低估。举个最简单例子,第一次术后病理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结果第二次电切病理有可能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一字之差,但是治疗方案和预后可是天壤之别!
可能还是有患友会问,如果医生第一次帮我肿瘤切干净、切彻底了,不就能准确知道病理结果了吗,为什么还需要做第二次电切呢?这是因为手术医生能够做到的是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但是一些微小病灶或者可能种植的病灶肉眼观是无法鉴别。目前唯一能够证明首次电切是否切除彻底的办法就是行二次电切!因为二次电切会将原肿瘤切除部位切深(切除原肿瘤基底部位至深肌层)、切广(切除周边炎症水肿组织)。因此,二次电切不仅能够切除可能存在的肿瘤残余病灶,还能纠正首次电切低分期,及时更正后续治疗措施,从而提高膀胱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鉴于以上原因,2019年国内泌尿指南明确提示以下几种情况建议行二次电切:1,首次电切不充分;2,首次电切标本中没看到肌层组织(低级别Ta期和原位癌除外);3,T1期肿瘤。对于高级别肿瘤,中国膀胱癌联盟专家共识建议也可以再次行电切术。
二次电切时间一般在首次电切后2~6周后。首次电切后时间过长,会影响后期灌注化疗,而间隔时间过短又因膀胱内创面及周边组织炎性水肿等,易与肿瘤病变混淆而影响电切效果。目前公认,二次电切应切除首次电切的肿瘤基底部位及周边黏膜炎性水肿区域,而且切除标本中应包含膀胱肌层组织。此外,根据术中膀胱镜所见的可疑部位做进一步电切或活检。
综上,各位膀胱癌患友大可不必对于二次电切产生抵触及恐惧感,因为二次电切不仅能有效切除可能残留的膀胱肿瘤组织,还能准确进行病理分期,从而精确地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从而极大改善膀胱癌患者的预后!

本文是王晓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