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闭锁是个什么病?——病因病理
胆道闭锁发病率
胆道闭锁并非少见疾病,发病率约为1: (8000-15000)个存活出生婴儿,而在亚洲较欧美为高。一般认为无种族差异,尚未发现明确遗传因素,男女之比为1:1.56。
胆道闭锁的特点
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最常见的原因。特点为发生于生后3个月内的部分或全部肝外胆道完全性纤维化梗阻。该病是目前诊治困难,预后较差的疾病之一。不经治疗的平均生存期在1年左右,60%-70%的患儿需肝移植才能长期生存。
胆道闭锁的病因
胆道闭锁的病因相当复杂,至今仍不清楚目前的观点认为,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肝胆系统受胚胎期和围产期多种因素影响所致,比较公认的是由病毒,比如巨细胞病毒,轮状病毒,所激发造成机体细胞免疫紊乱,以T细胞免疫为主,随之带来围产期胆道上皮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诸如肝脏纤维化,胆管上皮凋亡,细胞内胆汁淤积。
1. 病毒感染:英国病理学家提出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胆总管囊肿可能是由同一损伤因素攻击肝胆系统的不同部位造成的结果,最近人们的注意力主要在五种病毒上,巨细胞病毒,呼肠病毒,轮状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和反转录病毒。近年学者建立了呼肠病毒,轮状病毒,经腹腔注射感染新生鼠发生胆道闭锁的动物模型,进一步提示胆道闭锁,可能与某种病毒感染有关。
2. 免疫/自身免疫损伤:最新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胆道闭锁是一类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对胆道特异性抗原产生了自身免疫损伤,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遗传易感性、发育异常、病毒感染或异常的免疫反应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胆道闭锁可能是一个多次打击的病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病毒和病毒性因素对胆管上皮的初始损伤作用,导致胆管上皮表面新的抗原表达或抗原变异,在适宜的基因决定的免疫环境下,激活Th1反应,引起胆管上皮进一步损伤,由病毒抗原激活的特异性T细胞通过r-干扰素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氧化亚氮、氧代谢物质和肿瘤坏死因子,通过凋亡或坏死途径,导致胆道上皮损伤,由此在释放隐蔽抗原或新抗原导致免疫瀑布的持续激活,并最终导致肝外胆管的纤维化和梗阻。
3. 先天性发育不良:部分的胆道闭锁伴发内脏的位置异常,如多脾综合征,提示这些病历的病因可能与胆道形成异常有关。
4. 其他:肝动脉异常或缺血,可能导致胆道的狭窄或闭塞,胆汁中的毒性物质或炎症因子可能会通过损伤的胆管上皮层作用于胆肝外胆道,导致胆道继发性炎症硬化,这可能是胆道闭锁初始损伤因素之外的另一重要病因。
胆道闭锁的病理
1. 胆道闭锁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门附近的胆道系统狭窄、闭锁或缺如。胆囊亦纤维化、空瘪或有少许无色或白色粘液。组织学检查示肝外胆管存在不同阶段的炎症过程,大多呈瘢痕结节样慢性炎症,形成一三角形的纤维索,纤维索位于肝门部的横断面上尚可见一些不规则的胆管结构与肝内胆管相通,这些胆管结构即为Kasai手术的解剖基础。
2. 肝内病变是进行性的,早期的肝组织内肝小叶结构欠清,但肝细胞改变不明显,仅部分见再生结节,门脉区水肿纤维化,伴肝内胆管炎症及胆汁淤积,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集中在门脉区。所以早期胆道闭锁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的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形成。而婴儿胆汁淤积病例,肝细胞病变相对明显,较少见胆管反应,
存在一定程度炎症和纤维化,但主要在肝小叶内,而非肝小叶外,肝内这种病理改变对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晚期病例肝脏有显著的胆汁性硬化,肝的体积增大1-2倍,质地坚实,呈暗绿色,表面有结节。
胆道闭锁的合并畸形
胆道闭锁的合并畸形比其他先天性外科疾病的发生率为低,各家报道相差较大,在7%-32%之间,主要是血管系统如下腔静脉缺如、十二指肠前门静脉、异常的肝动脉;消化道如肠旋转不良,腹腔内脏转位等。
胆道闭锁分三个基本型
胆道闭锁按胆管受累而闭塞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基本型。
I型,为胆总管闭锁,约占5%-10%,肝管未闭锁,胆总管部分或全部缺如。
II型为肝管闭锁,此型中少数病例闭锁部位在肝管,而胆囊及胆总管可存在。
III型为肝门部闭锁,此型肝门部虽然闭锁,但多数肝内胆管有发育,这类型最多85%。
本文是王大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