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导师王天铎教授诞辰100周年
今年是导师王天铎教授诞辰100周年,也是教授逝世12周年,我师从恩师第21个年头,翻阅案头收藏导师的经典著作,顿时百感交集。岁月更迭,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阅读这些著作,仍能受到深深的启发,他时时刻刻指导着我在工作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今年有幸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见导师经典著作之一《喉科手术学》摆放在科室医生办公桌上,睹物思人,倍感亲切。
我是1998年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原山东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研究生,师从齐鲁医院(原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董频教授(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在世纪之交2000年研二结束时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是山东省第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师从王天铎教授。
恩师王天铎教授是山东东平人,1943年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山东省第一位耳鼻咽喉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刚上研究生的时候,看到一位师兄及科内青年教师经常翻阅一本外表装潢粗糙的论文集《王天铎教授论文集》,既羡慕,又百思不得其解。到我读博时,导师送我一本,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部干货,受当时条件限制,仅仅将导师及师兄师姐文章影印装订成册,发表杂志不同,字体及编辑方式各异,字迹也不是很清楚,说实在话,读起来不是那么爽。但同时正是由于它的原汁原味,使我了解了早期耳鼻咽喉科学杂志,其中个别杂志已经停刊,读的是原文,不易产生异议。
在我读博期间,正赶上编辑出版王天铎教授论文集第二版,作为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我负责校对,反复阅读原著,前后历时1年,深刻体会到文章内容思想之丰富,也惊叹导师为耳鼻咽喉科学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韩德民院士在庆祝王天铎教授八十寿辰时赋诗一首:医界泰斗八十翁,济世悬壶业精诚。厚施薄望惟奉献,春风化雨桃李丰。
2008年,也就是导师仙逝前一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雷大鹏教授代表《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社对王天铎教授专访,题目是把事业融入生命,这既是对王天铎教授一生的生动写照,又包含了青年医生对老前辈的深厚情感。记得我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刚进入齐鲁医院耳鼻喉科实习时,经常听科内老师讲老主任怎么样,老主任周六查房怎么说等等,就连当时在国内外耳鼻喉科界享有盛誉的栾信庸教授也这么讲,还以为这个主任姓“劳”,不知道这是科室同仁对王教授的尊称。等到老主任查房时才恍然大悟,近距离聆听医学大家的谆谆教诲。
王教授是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多次获得省委省府及国家教委表彰,在耳鼻咽喉科多个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个人认为其突出贡献在于研究喉癌下咽癌外科手术切除及术后喉功能重建方面,开展了多种保留喉功能手术,是国内为喉癌病人做喉部分切除保留喉功能的第一人,胃代食管、游离空肠整复下咽更是开创了局部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修复先河,晚年研究颅底肿瘤,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是全国头颈肿瘤的一面旗帜。
王教授治学严谨,培养了多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许多弟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业内大咖,其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瑛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董频教授、南京明基医院于振坤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夏寅教授、广州佛山医院王跃建教授、深圳市第二医院卢永田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许安廷教授等就是王教授弟子的杰出代表。既然这么多学生,学业答辩就是毕业前的必经程序,每当此时,学生们最怕的就是王教授提问,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最基础,但又常常答不出来,或答不全,而王教授又十分认真,所以手心总是捏把汗。每当此时,王教授以那充满关怀、爱护的长者风范一一为学生解答,让人顿觉豁然开朗。时间久了,学生们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在老师面前,王教授提问,知道答案就老老实实回答,不明白、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如实回答,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因为那样会愈加尴尬,更可怕的是教授下一个“难题”又来了,最简单有效又能获得大众好感的做法是现场虚心向老师请教。
如今,王教授离开我们整整12个年头了。在老师离开我们的日子里,弟子以老师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态度。心中存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给老师丢脸,不能做出有损于王天铎教授弟子名誉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给老师长脸,让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谨以此文献给九泉之下恩师王天铎教授,愿导师在那边一切安好!
本文是陈万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