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中耳炎为什么要选择手术治疗?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初发的急性中耳炎,多有耳痛症状,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后,症状可明显好转或消失。如没有及时治疗或病因未除,可引起鼓膜穿孔,变成慢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主要症状为长期耳流脓及听力逐渐下降,鼓膜表现为穿孔。

在门诊常有很多病人会问:医生,耳朵发炎是小毛病,耳朵流点脓不要紧,滴几天药水就好了,没关系吧?!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那么,中耳炎有哪些危害呢?
1.鼓膜一旦穿孔,其对中耳的保护作用将受损,导致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易进入中耳,引起中耳反复感染。
2.慢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就是长期、反复流脓,有时脓液可有臭味,甚至可流血性,严重影响生活,特别是夏季,不能进行游泳等涉水运动项目。
3.长期、反复流脓,炎症破坏听小骨,细菌毒素损害内耳,引起听力逐渐下降,中耳炎是引起听力下降或消失的最常见原因。
4.有些慢性中耳炎患者还会伴有中耳胆脂瘤的形成,胆脂瘤虽然不是恶性肿瘤,但其危害会很严重。胆脂瘤对周围骨质的侵蚀,有可能导致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引起听力进一步下降、面瘫、眩晕、恶心、呕吐、脑膜炎等并发症。

所以,慢性中耳炎绝不是小病,应该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通过药物治疗确实可以暂时缓解病情,但终究治标不治本。这类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只能起到控制症状的目的,希望彻底去除炎症,修复鼓膜,只有通过现代耳显微外科手术处理才有希望彻底解决问题。如果患者没有身体禁忌症,最好手术治疗,不再受耳朵流脓之苦,不但可以避免并发症,而且尽早手术,相当多的病人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听力。
您如果出现耳流脓、听力下降,可能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尽早就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就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而言,这类手术仅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耳鼻喉科能够开展。
说到中耳炎的手术治疗,下面来谈一谈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效果如何?
既然要做手术,很多患者都会关心手术的效果怎么样。其实,耳科手术可以说是耳鼻喉科里面最精细的手术了,手术过程中要拿十分精细的器械在狭小的耳朵里去操作,还要保护周围重要的乙状窦大血管,以及行走在颞骨中的面神经,整个过程十分考验医生的水平。但是大家放心,只要在正规医院、由成熟的耳科医生来手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术后,大多数患者耳朵流脓的问题可以马上得到缓解,听力一般会在3~6个月稳定下来。
● 手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吗?几率高吗?
一般来讲,中耳炎术后复发的几率还是比较低的,有经验的耳科医生可以将复发率控制在3%左右,不超过5%;另一方面这也跟疾病本身有关,有的病变如胆脂瘤型中耳炎,会比较顽固,很容易复发。
● 术后耳朵再次流脓、听力没有提高,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耳朵不会再次流脓,一旦出现,我们会建议患者积极做二次手术,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在听力方面,像之前讲到的,不是所有的中耳炎手术都能使听力得到满意地提高,这个是由病情决定的。如果单纯是鼓膜穿孔,把穿孔修复好之后,听力基本上都能提高;如果除了穿孔,还合并了中耳胆脂瘤、息肉,甚至传导声音的听小骨也被破坏了,手术就相对复杂一些,但还可以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重建,来提高听力;但如果手术前听力就已经严重受损,又因为长期病变合并了神经性耳聋,这种情况即便是做了手术,听力也没有办法提高。对于这类患者,术后佩戴助听器可以补偿一部分损失的听力,但助听器只是把残余的听力放大,并不像手术是从本质上提高听力水平的。
● 手术后会出现面瘫吗?能恢复吗?
耳科手术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这个是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术前谈话的时候,医生肯定会跟患者沟通面瘫的问题,也就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嘴歪眼斜,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应该在手术中尽量避免。据统计,目前中耳炎术后发生面瘫的几率为5%左右。这其中,也包括手术前胆脂瘤就已经破坏神经而导致的面瘫。
那术后出现面瘫了,还能不能恢复?这个得看面神经的损伤情况,如果面神经只是被轻轻碰到了,没有严重的损伤,那么术后用两周左右的药物就可以恢复;但如果面神经被切断,或被胆脂瘤侵蚀而失去功能,后期再做功能恢复,也很难修复。一般来讲,如果术后2~3个月面瘫还没有恢复,就可能成为永久性面瘫,对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 手术后为什么会出现耳鸣?能恢复吗?
还有一个术后问题就是耳鸣,它比刚才讲到的面瘫要常见得多,大概1/3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可能是由手术中使用电钻操作时产生的噪声造成或者术后炎症刺激引起的。这种术后耳鸣,绝大部分是可以恢复的,只有极少部分的耳鸣会成为永久性困扰。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