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馆之所以得名,则因其多竹。同时还有一个特点,潇湘馆满地苔痕。竹子与青苔不是北方常有之物,把它们安置在潇湘馆中,怪不得当年俞平伯先生讨论红楼地点问题时,再三认为没有道理。
第三十五回,黛玉一进院门,只是满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湘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
第四十回,贾母众人先到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上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北方苦寒,竹子不易生长,但是只要培植得好,也未常不可生长,明人唐顺之《竹园记》便有介绍。苔在北方也是有的。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中有“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明白无误地说,远在北方的洛阳玄都观也长了苔。
苍苔就是青色苔藓,历来是文人笔下的宠儿,用来烘托孤苦无依、凄冷无助的意境。晋代潘岳《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壁衣苍苔,瓦被驳鲜,处悴而荣,在幽弥显。” 唐代杜甫《醉时歌》“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更是著名,还入选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清孙枝蔚《醉题田家翁壁上》诗也有“醉墨淋漓留在壁,莫教风雨生苍苔。”的诗句。
苍苔喜欢潮湿阴暗的地方,要是在阳光充足,人来人往的地方,苍苔不会生长。潇湘馆的地面,“土地下苍苔满布”,除了中间的道路,到处都是苍苔。说明潇湘馆除了贾宝玉偶尔来探望一下,平日很少有人问津,突出了林黛玉遗世绝俗,孤独寂寞的生活境遇,这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真实写照!林黛玉体弱多病,按王熙凤的话语说是“纸扎的灯美人,风一吹就破的”,怎么给安排一个这样的居所?每当我读到这里,心理就隐隐作痛。贾母呀,你老人家也太大意了!
正因为潇湘馆地上长满了苍苔,刘姥姥跌跤了。刘姥姥这会儿已经75岁高龄,跌了一跤,自个就爬起来,一点事都没有。还说:“那一天不跌两下子”,身子骨硬朗得很,要搁到现在,这样的老太太还真不好找。
一般而言,绝经多年的老年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普遍存在骨质疏松,这在医学上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
这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由于缺乏雌激素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多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出现合并症,乃至死亡等问题,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增加国家及家庭财力与人力负担。与绝经相关的骨质疏松症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保健课题。1993年,WHO对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全身性的骨量减少,伴随骨的微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因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共识会议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受损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
临床上经常遇到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平地跌跤造成骨折的病例。看来,刘姥姥是没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要不她也会骨折的。那么,刘姥姥为什么没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是刘姥姥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尽管她停经后卵巢分泌雌激素停止了,但肾上腺等器官分泌的雌激素较多,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保持骨中钙的含量,保持骨的坚硬度。
其次,刘姥姥作为劳动妇女,经常参与生产劳动,运动会增加骨骼的血液灌注,刺激骨的代谢,增加骨量,并能减少脱钙。
另外,刘姥姥经常参与生产劳动时,不可避免接受太阳光的照射,这能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储存。此外,刘姥姥家境贫寒,生活水平不高,每天摄入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能让她的体质保持碱性,有效防止骨钙的流失。当然,书中交代,刘姥姥丈夫去世早,妊娠、哺乳较少,年轻生育时体内的钙丢失不多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有待医家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书中始终没有找到她坚持补钙的证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