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学廉 三甲
王学廉 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扭转痉挛治疗概要

739人已读

扭转痉挛是脑损伤过程中锥体外系受到严重损伤而引发的疾病,具有进展性疾病,不能自愈。

现阶段治疗主要以改善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展为目标,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
苯二氮卓类制剂(氯硝西泮、硝西泮、地西泮)、丁苯钠氢、氟哌啶醇等药物对个别患者症状缓解有一定效果。
但药物治疗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是无效的,并且伴随着相当大的并发症。

注射肉毒素

肉毒素也曾被用于治疗扭转痉挛,可缓解痉挛状态,治疗早期效果明显。但是肉毒素只是局部改善痉挛降低肌张力,效果不稳定,且存在有效期,注射次数越多,疗效越差,持续时间越短。

巴氯芬
大剂量的巴氯芬口服(40-180mg/d)治疗此病有很好的效果,但会出现意识模糊、幻觉、嗜睡、口干、尿急、乏力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突然停用可能出现癫痫精神症状,因此很少使用。
巴氯芬泵治疗全身症状严重的扭转痉挛患者,有一定效果,但是巴氯芬泵植入后,需要补充泵内药物,我国目前还没有引入相关药物。

毁损术
1955年,有学者为患者实施丘脑核团定向毁损术,有效改善肢体痉挛和扭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外科治疗中,毁损手术都被较多应用。由于丘脑核团定向毁损术不是对所有患者有效,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不建议使用。

脑深部电刺激术
1992年,随着功能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被列为治疗扭转痉挛新方法。
DBS优点:具有可逆性与可调节性。大量临床实践证明,DBS治疗原发性扭转痉挛效果优于继发性患者,少部分继发性病人通过DBS植入,肢体不随意运动的症状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


王学廉
王学廉 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