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韩兵
韩兵 主治医师
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

(二)孩子发热了:如何物理降温

732人已读

问题一: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临床水银体温表相对更准确一些,其他的要看产品质量了。

备注: 英国妇女儿童健康合作中心和意大利儿科协会推荐:1 月龄的婴儿用电子体温计测腋温;1 月龄~5 岁儿童可以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腋温,也可用红外线体温计测耳温。


问题二:发热一般分为哪三个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在症状表现上有无汗、畏寒、皮肤苍白等。

②高热期:产热量≈散热量,患儿表现出面色潮红、口唇干燥、脉搏与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皮肤灼热等症状。

③退热期:产热<散热,体温降低,表现出大量出汗等症状。

备注:(家属一定要注意哦):物理降温方法要注重时机的选择,在高热、循环好(通常就是手脚都热呼呼的)时实施降温措施效果最佳(循环不好时温水沐足除外)。

在不同时期,需要实施的保暖措施也不相同,患儿处于退热期时,要注重对其水分的补充和皮肤的护理。在物理降温实施以前,对患儿的高热症状和发热过程进行评估,如果在非高热持续期使用物理降温,则将会产生反面效果。


问题三:新的物理降温观点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问题四:常用的物理方法

1、降低室温

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控制流风、湿度和温度的适宜,将室温控制在二十摄氏度至二十三摄氏度区间最佳,湿度应为50%-60%。过热和过干的环境对于控制小儿高热不利。如果患儿的高热症状发生在夏季,则开放空调,将患儿置于其中,或者在室内放置冰块、地面泼洒凉水、使用电扇等。此时不能用厚被包裹患儿,应松开患儿的包裹,解开其裤带、领口,便于患儿散发体内热量。也不要使患儿穿着过热的衣物,无论是衣着,还是被褥,都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既要避免着凉,也不能影响患儿体内热量的散发。

2、局部冷疗

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常采用冷毛巾、冷水袋、冰袋疗法或退热贴。对于中等发热患者,可将冷毛巾、冷水袋或冰袋置于额部降温(在小儿的头顶、前额等位置用毛巾包裹冰块敷盖,足心处放置热水袋,这样能够减轻患儿的头部充血情况,加快热量的散发,使患儿感到舒适。同时,头部的降温方法,还能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减缓机体代谢),效果不佳者可增加腋窝或腹股沟部位冷敷;儿童可用退热贴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为了加快降温速度,可同时加贴于人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腋下动脉,左右股动脉处;高热及以上患者多采用冰袋,置于额部、腋窝或腹股沟等血管较丰富的地方。

注意事项:

①使用冷毛巾敷额时,应注意及时翻动或更换毛巾,保证贴近皮肤一边的毛巾温度始终低于皮肤温度。

②使用冷水袋或冰袋时,应注意观察水袋或冰袋有无漏水、移位,袋套湿时需要及时更换。

③使用冰袋时,应观察患者冷敷局部皮肤有无变色,感觉有无麻木,如有此种现象应立即取走冰袋;冰块融化后应及时补充。

④当使用头置冰袋的降温方法时,突然的冰敷刺激容易造成患儿心律失常,所以对看护者的要求较高,在冰敷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异常情况。

3、温水擦浴

温水擦浴一般适用于中等发热患者,且循环好者;

注意事项:

①选择温水(32-34℃为宜)擦浴降温时,水温不应超过40℃,否则达不到降温效果。

②擦浴过程中,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宜稍长,以利于散热,同时以大毛巾轻轻揉擦(直到患儿皮肤发红,把握好度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以增加散热。

③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心处禁忌擦拭,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较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

④擦浴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

4、温水沐浴(高热、循环不好者)

保持水温在37摄氏度至38摄氏度之间,用大毛巾,用水浸湿,包裹于患儿身体表面,然后将高热患儿置于低于体温2摄氏度或3摄氏度的温水之中,沐浴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区间。根据患儿的体温以及体温变化情况缩短和延长沐浴时间,在沐浴过程中,经常擦拭患儿的皮肤,使其毛孔扩张,易于出汗,达到降温效果。

5、水枕降温

水枕温度在4 摄氏度至8 摄氏度之间,脱去患儿的外裤、外衣,让患儿头、背部枕在水枕之上,热水袋敷患儿四肢以保暖,避免患儿发生寒战。水枕降温两分钟至三分钟后,患儿的体温开始下降,待患儿体温下降至38 摄氏度以下后,撤下水枕。水枕由于具有干燥、柔软、舒适等特点,不易使患儿产生不适,降温效果较好,也易于在家中实施。


无论选择哪一种降温方式,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1.降温30分钟后监测体温。

2.注意患者个体差异。婴幼儿、体弱者、老年患者降温时不宜降得过低,一般降到37.5℃左右即可,不必强求一定要降到正常体温范围。

3.补充营养及水分。高热患者消化吸收能力降低,而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因此需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有饮食禁忌的除外。另外鼓励患者多饮水,对不能进食者,应予静脉补充。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口腔、皮肤及心理护理。

5.发热只是一种临床症状,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对因治疗才是关键,因此在降温的同时,更应该对其产生发热的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t015939f97d66065d7d_edit_3795933600462.jpg

备注:儿童不推荐(如果你还在用,一定注意细节):

乙醇擦浴:则适用于高热及以上患者。选择乙醇擦浴降温,应注意在患者头部放冰袋,足部放热水袋,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擦浴时皮肤血管收缩使头部充血而导致头痛;体弱者、高热恶寒、对冷刺激敏感及风湿病患者不宜采用此种方法降温。其他注意事项同温水擦拭。


韩兵
韩兵 主治医师
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