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从而导致骨强度下降,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常见症状有骨痛,乏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等,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为骨折。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多见。
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还有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药,那么有何区别呢。
骨吸收抑制剂:
地舒单抗:
优势:半年一次,皮下注射,操作简单,依从性好,治疗骨松药物中价格最低, 国内外指南推荐一线药物,安全性好,不经过肝肾代谢,对肝肾功能没有影响,也没有发热、消化道反应,没有药物平台期,可以持续使用十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老年患者安全使用,没有年龄限制,可以缓解疼痛,降低椎体、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
劣势:只有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适应症,没有男性骨质疏松适应症
唑来膦酸:
优势:一年一次,依从性好,国内外指南推荐一线药物,适应症有男性骨质疏松
劣势:静脉滴注,药物需要水化,操作复杂,不良反应有发热症状(流感样症状),有药物假期(使用3-5年后不增加骨密度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非典型股骨骨折和下颌骨坏死风险。
阿仑膦酸钠:
优势:国内外指南推荐一线药物,安全性较好,适应症有男性骨质疏松
劣势:一周一次,服药方法繁琐,依从性差,服用后易出现消化道反应,有药物假期(使用3-5年后不增加骨密度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非典型股骨骨折和下颌骨坏死风险。
伊班膦酸钠:
优势:3个月一次,静脉注射,依从性较好,国内外指南推荐一线药物,安全性较好
劣势:未有证据表明可降低非椎体或髋部骨折风险,有药物假期(使用3-5年后 不增加骨密度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非典型股骨骨折和下颌骨坏死风险,应用后发热多见。
降钙素:
优势:可缓解骨痛
劣势:每日注射,依从性差,肌肉注射过程疼痛,少数患者会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需要做过敏试验,不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骨形成促进剂:
特立帕肽:
优势:唯一促进成骨的药物,快速提升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
劣势:需要每天注射,依从性差,价格昂贵,治疗时间不能超过两年,动物实验 表明增加骨肉瘤的发生率,具有骨肉瘤风险,骨转移、高钙血症或者有骨恶性肿瘤病史患者不应该使用,不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本文是苗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