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兰涛 三甲
刘兰涛 副主任医师
青岛市市立医院 脊柱外科中心

Roussouly脊柱矢状面理论一

6006人已读

Roussouly教授于2005年建立了正常人脊柱矢状位分型系统,被业界公认为脊柱矢状面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1631886160.png

一、Roussouly将正常人站立位脊柱矢状面平衡归纳为四种形态:

1型:SS<35°,LL较小,前凸顶点位于L5中点,下腰弯角度很小趋于水平,呈现一条不协调的较长胸腰椎后凸和较短的腰椎前凸曲线,拐点偏低,位于L3。

1631886161.png

2型:SS<35°,腰椎前凸顶点在L4,LL较小,下腰弯趋于水平,胸弯及腰弯均偏小,呈现协调的平背外观,拐点偏高,位于L1前方。

1631886161.png

3型:SS值35~45°,LL前凸顶点在L4,平均有4个椎体参与腰椎前凸,LL的平衡性很好。呈现一条协调的几乎等长的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曲线,曲线拐点在胸腰段。是最常见的类型。

1631886162.png

4型:SS>45°,PI也相对较大。LL前凸顶点在L3或更高位椎体,胸弯偏大,呈现一条协调的较长的腰椎前凸和较短较大的胸椎后凸曲线。

1631886163.png

四种分型比较

1631886163.png

二、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分割

传统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定义为矢状面L1-S1Cobb角,Roussouly将LL重新定义为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与LL交界区拐点与S1之间的矢状面角度。进一步根据前凸和后凸的顶点将LL和TK分割为上弧和下弧,LL下弧角度等于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LL上弧等同于于TK的下弧,在正常人群中约为20°。因此,LL是由SS和TK共同决定的,LL约等于SS+20°。该矢状面分割理念有助于临床医生重新认识脊柱生理曲度,重视各曲度之间的比例协调,尤其是腰椎下弧对LL的重要性。

1631886166.png

三、不同分型演化

1.1 1型的演化:如果发生后凸,则通过增加LL来进行代偿。如果由于僵硬/退行性变而无法进行代偿,脊柱前凸就消失了,如果脊柱在胸腰交界区代偿不够,那么就会出现低PI“整体后凸”。

1631886169.png

1.2。 2型的演化:代偿能力较小。因此,发生增加胸腰交界后凸的事件时,将会演变为1型,或脊柱前凸消失生成一个“胸腰段后凸”类型(如果胸椎可以代偿)或“整体后凸”。然而,最严重的情况可能是2型脊柱前凸与退变性胸椎后凸的结合,如果需要手术治疗,则需要整体治疗。

1631886171.png

1.3。 3型的演化:当脊柱前凸减少时,代偿作用发生在上方活动的脊柱上,并演变为脊柱变直,SS减少,从而产生伪2型。但在老年人中,胸外扩张和后凸畸形的平衡代偿可能受到肌无力的限制。如果胸椎过于僵硬,就不会发生胸椎后凸畸形,从而造成2型假胸,TK导致骨盆倾斜(PT)增加(骨盆后倾),这是惟一可能的代偿机制。3型的最终演变为整体后凸(高PI)和最大限度的骨盆后倾。

1631886173.png

1.4 4型的演化:脊柱前凸下降导致伪3型,骨盆向后。随后演变是3型。在此型中,骨盆后倾更大,PT超过35°。

1631886174.png

四,脊柱矢状面机械应力:腰椎接触应力由重力+椎旁肌肉张力-腹部纵向压力组成,不同的矢状面腰椎形态应力情况均不相同。在腰椎前凸较小的1型和2型人群中,腰椎接触应力主要集中于前柱和中柱,此类人群更易出现早期椎间盘退变;而在腰椎前凸较大的4型人群中,腰椎应力主要集中于后柱,此类人群腰椎小关节和峡部应力负荷较大,易出现小关节增生、腰椎滑脱和侧方滑移。3型人群腰椎前凸比例最为和谐,腰椎矢状面应力分布更加均衡,有利于减缓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

1631886176.png

1631886177.png

五、矢状位代偿的机制

当患者出现胸椎后凸畸形时,脊柱将如何代偿呢?Roussouly教授指出,若脊柱矢状面柔韧性好,胸椎后凸将向上、下邻近节段逐渐延伸,更多的颈椎和腰椎节段将纳入整体后凸序列中。若脊柱矢状面是僵硬的,随着后凸进展,脊柱重力线将逐渐前移,骨盆后倾,骶骨倾斜减小,髋关节后伸。在严重后凸畸形患者中出现膝关节屈曲。当患者出现腰椎前凸过大时,其代偿机制为胸椎后凸增大和骨盆前倾。

六、矢状位失平衡的手术策略

1型脊柱因腰椎前凸小而短,胸椎后凸较长,在退变历程中倾向于出现整体后凸,矢状面出现向前失平衡状态。在手术治疗中若患者无冠状面侧凸畸形,则建议维持为1型序列;若患者存在冠状面侧凸,则建议可增加一定腰椎前凸矫正至2型序列。不建议将其矫正为3型腰椎前凸,此时将发生骨盆过度前倾,导致矢状面失衡。

1631886900.png

2型患者的自然演变结果可能性多样,如:维持为2型,出现胸椎后凸、胸腰椎或整体后凸畸形,更严重者可发生腰椎后凸畸形。在手术治疗2型患者时建议行短节段固定将腰椎矢状面序列维持为2型。若2型患者合并胸椎后凸畸形,建议在L4行PSO截骨矫正至1型序列;若仍维持为2型则有胸椎后凸减小的可能;若矫正至腰椎前凸较大的3型,术后发生PJK的风险较高。

在骨盆后倾的2型患者合并平背畸形中,建议手术增加腰椎前凸将序列,将其矫形至3或4型,但是无法预测术后胸椎后凸的代偿和近端交界区后凸(PJK)的风险。

若骨盆后倾的2型患者合并整体后凸畸形时,建议在L3或L4行较大的PSO截骨,并行长节段融合,将脊柱矫正至3型或4型。

PI较大的2型患者合并整体后凸畸形,将脊柱矫正至3型或4型

1631886902.png

3型和4型脊柱的自然演变可能性如下:维持为3,4型,骨盆后倾转归为2型伴胸椎后凸,整体平背畸形或整体后凸畸形。在手术矫形时,仅需维持或稍增加腰椎前凸,保持为3型或4型,往往无需截骨即可达到目标。4型腰椎因其腰椎前凸较大,往往容易出现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和退变性腰椎滑脱。

1631886902.png

刘兰涛综合整理


刘兰涛
刘兰涛 副主任医师
青岛市市立医院 脊柱外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