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nasal cavity and sinus)发病率低,占所有鼻腔鼻窦肿瘤的3.6%-4.0%。恶性黑色素瘤的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主要分布于皮肤、眼脉络膜、粘膜(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原发性少见,多为转移)。发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头颈面部血供及淋巴引流丰富,故侵袭性更强,约20%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治疗效果不佳。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常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1.2:1。多见于鼻中隔、鼻甲部位,少数发生于鼻窦,上颌窦常见,其次是筛窦、额窦和蝶窦。患者鼻塞、头痛,鼻出血、涕中带血,可伴嗅觉减退。肿瘤侵犯鼻窦、眼眶等组织,可导致邻近骨质不同程度破坏,引起面部畸形隆起、疼痛麻木。
黑色素瘤根据瘤细胞胞质内黑色素的量分为色素型和无色素型, 无色素型约占1/3, 鼻内镜下肿块也因黑色素含量的不同呈黑色、灰黑色、棕色或暗红色等, 无色素和含微量黑色素者可表现为粉红色肿块, 但质脆和易出血为共同特征。鼻内镜下常表现为结节状、息肉状、常因肿瘤过大,位置隐蔽无法窥及其基底部或蒂部。
典型病理特点为瘤细胞胞浆中黑色素小体。大约1/3肿瘤为局部微弱色素沉着或不含色素,对于无色素和含微量黑色素的病例,常规HE染色诊断困难。最终诊断依靠病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Melan-A、HMB-45都可作为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金标准。
早期常被误诊为鼻窦炎、鼻息肉、血管瘤等。不推荐诊断活检,因活检有促进肿瘤细胞扩散可能。建议对于结节状、息肉状、触碰易出血的鼻腔肿物,行切除治疗性活检。最终诊断依靠病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Melan-A、HMB-45都可作为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金标准。S-100敏感度高,HMB-45特异性高。
肿瘤内含有的黑色素成分是顺磁性物质, MRI对黑色素极敏感,因此T1WI表现为高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与其他肿瘤信号相反。大约1/3的黑色素瘤属于无色素型, 肿瘤内黑色素含量决定了MRI信号的特性, CT检查缺乏特异表现,可以观察肿瘤形态、肿瘤对邻近骨质的破坏情况。
诊断需要与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鼻腔鳞癌、淋巴瘤和嗅神经母细胞瘤鉴别诊断。
外科手术是治疗的首选,彻底切除原发灶是手术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鼻、面、头颈相邻很多重要结构,防止面容损伤及功能丧失,给根治性手术增加了难度。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化疗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大,抗PD-1抗体免疫治疗。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比皮肤黑色素瘤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仅为20%~46%,且治疗后大部分1~2年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以颌下及颈部淋巴结为主,血行转移以肺、肝、脑转移多见。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人,易误诊、易复发、易转移,预后较差。“鼻塞、鼻出血、涕中带血”是临床三大症状。CT对于诊断有局限性;MR对于典型病例具有诊断价值,而对于大部分非典型病例诊断价值有限。确诊依赖病例检查,免疫组化染色S-100和HMB-45(+)是重要的诊断标准。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