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对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了解吗?
~~~临床上最常见的抗焦虑药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就是安定类药物,这类药物的优点就是起效快,疗效肯定,缺点是有成瘾性。而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是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没有成瘾性,但起效慢。现在选用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的人不少,对这两种药物疗效期望值很高。那么您了解这两种药物的特点吗?下面我来介绍给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丁螺环酮,是继苯二氮卓类药物之后第一个获得FDA承认的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抗焦虑药。它的药理学特点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及抗精神病药不同,也非抗惊厥药,无耐受性或戒断反应,和苯二氮类药物或其他镇静剂无交叉耐受。所以丁螺环酮是个非常不错的药物。看看它的作用机制,它对5-HT1A受体有选择性亲和力,对5-HT2受体亲和力弱,对突触前5-HT1A自调受体的激动作用,从而为减少中枢背缝核5-HT能放电,以达到抗焦虑的目的。丁螺环酮主要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对惊恐障碍和社交焦虑障碍的效果不明显,单用丁螺环酮无抗强迫作用,丁螺环酮不与其他催眠药或酒精产生协同作用,不能消除成瘾药的戒断反应,本身也不产生戒断反应。
丁螺环酮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口服。开始一次5mg,1日2-3次。第2周可加至一次10mg,1日2-3次。常用治疗剂量1日20-40mg。老年人应用需小心,不宜超过60mg/d。其起效慢,2-4周才起效。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恶心、头痛、神经紧张、激动、失眠等,无反跳现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让患者适应,而减轻胃肠道反应,必要时减量。
我们再看看坦度螺酮,它可作用于5-HT受体,在脑内与5-HT1A受体选择性结合,主要作用部位集中在情感中枢的海马、杏仁核等大脑边缘系统以及投射5-HT能神经的中缝核。药物通过激动5-HT1A自身受体,调节从中缝核投射至海马的5-HT,抑制系统的5-HT效应,发挥抗焦虑作用。由于坦度螺酮的结合部位分布相对集中,所以可发挥选择性更高的抗焦虑作用。它还具有抗抑郁作用,但抗抑郁作用机制在于长期应用坦度螺酮后,使5-HT1A受体产生显著的向下调节所致。
坦度螺酮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坦度螺酮一般的治疗剂量为30-60 mg/d,分3次饭后口服。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适当增减剂量。最大剂量可用至120mg/d。它的不良反应较少,程度较轻。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啫睡、头晕、恶心和(或)呕吐、心动过速、疲劳不适等。
本文是高晓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