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丽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发作性共济失调

发表者:尚丽 人已读

发作性共济失调也叫周期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EA),具有遗传异质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小脑共济失调。该病曾被称为急性短暂性普遍性小脑协调障碍(acute transient generalized cerebellar dyssynergia),具有发作性眩晕、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表现,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周。依据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定位可分为:(1)发作性共济失调I型(EA1):发作性共济失调伴肌纤维颤搐,基因定位于12p13,为编码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致病;(2)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EA2):发作性共济失调伴眼球震颤,基因定位于19p13,为编码钙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所致;(3)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伴发作性共济失调(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 with episodic ataxia),基因定位于1p,与钾离子通道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作性共济失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致病。EA1由 KCNA1基因突变引起,定位于12p13,编码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1α亚单位。Kv1.1可在有髓和无髓纤维中表达,在维持神经元的兴奋性、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以及神经元间的兴奋性传导具有重要的作用。EA2由CACNA1A(钙通道基因)基因突变引起,定位于19p13,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和SCA6致病基因相同,目前认为这三者为等位基因病,但突变类型和致病机制不同。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伴发作性共济失调基因定位于1p的D1S476~D1S443 之间2cM 区域,为编码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引起。

1.jpg


【临床表现】

发作性共济失调是一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共济失调综合征,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基因定位分为EA1、EA2和EA3型,分述如下:

1.发作性共济失调I型(EA1)

又称肌颤搐综合征型,通常在儿童/少年期(也可婴儿期)起病,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发作大多持续数秒钟到数分钟,部分可持续数小时。每日发作数次,最多可达数十次。运动、劳累、激素水平的变化、惊吓和姿势改变可诱导或加重发作。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部分患者出现特征性的肢体远端或面部肌肉抽搐。有时可伴部分性癫痫。发作间期部分患者尚有特征性的小肌肉(多为眼周或手部的肌肉)颤搐。

2.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EA2)

又称乙酰唑胺反应型周期性共济失调综合征,通常在儿童期,多在20岁前起病,可持续到成年。发作持续时间较EA1长,可为数小时至数日。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疲劳、胃肠道刺激等可诱发。发作期主要特征是:发作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50%以上的患者伴有眩晕恶心、约有一半患者出现偏头痛,约1/3患者出现特征性的自发性眼震,此外还可有耳鸣、眼睑下垂、复视,偶尔可出现幻觉。通常不伴有肌纤维颤搐。发作间期常有特征性的凝视诱发眼震。有报道某些病例在共济失调发作期间出现全身性无力,或者在发作开始之前的数年之内有过发作性无力。某些患者后期可出现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与脊髓小脑变性相似。

3.发作性共济失调III型(EA3)

又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通常2~1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不自主运动,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平衡失调,构音障碍。情绪紧张和饮酒可加重发作。发作间期体格检查正常。

2.jpg


【实验室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EA1肌电图可见肌颤搐电位,特别对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者或仅有面部或手小肌肉细小抽搐者,更有价值。运动单位一般无明显的异常改变。EA2单纤维肌电图可见阻滞,提示有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眼震电图可帮助除外前庭性共济失调。脑电图无特殊改变,伴有癫痫的患者可见尖波发放。影像学检查示部分病程长的患者,特别是EA2患者,头颅MRI可见小脑萎缩,以小脑蚓部萎缩为著。基因学检测为本病确诊的手段。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1)家族遗传史;(2)发病年龄为儿童期或青少年期;(3)可由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应激状态等因素诱发;(4)典型表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肌纤维颤搐提示EA1,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眼球震颤提示EA2;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舞蹈和手徐动症提示EA3。

在本病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癫痫、小舞蹈病的鉴别。EA2应注意与重症肌无力、副肿瘤综合征、TIA和多发性硬化进行鉴别。伴有癫痫的病例应除外苯妥英钠过量中毒的可能;伴有精神症状者应排除5-氟利多中毒的可能。

【遗传学】

本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防治】

本病无特殊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乙酰唑胺可减少发作次数,合理使用苯妥英钠可使肌纤维颤搐减轻或缓解,伴有癫痫发作者可选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可有较好减轻症状的作用。大多数患者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预后较好。

本文是尚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