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临友 三甲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见到肺囊腔要警惕囊性肺癌

1503人已读

什么是囊性肺癌

囊性肺癌临床上并不少见,年轻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经验不足,很容易漏诊、误诊,由于其影像学与肺结核空洞及慢性肺脓肿等病变有相似之处,所以临床上常被误诊,甚至因此而延误治疗。

发生机制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肺癌细胞沿肺泡或肺泡间隔生长,形成实性肿块容易造成肿瘤供血不足产生液化坏死,肿瘤浸润支气管,坏死液化组织经支气管排除后形成空洞。而对于癌性空洞的发生机制,理论研究表明,癌组织离开血管数微米即可发生坏死,但由于肿瘤血管极其丰富,肿瘤坏死一般不是因为缺少血管,而是由于肿瘤中央血管受压或破坏,癌性空洞是癌组织坏死并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

组织病理

囊性肺癌主要是腺癌,约占80%,鳞状细胞癌是第二大常见亚型。还已经报道了极少数其他类型的肿瘤,如腺鳞状,神经内分泌和淋巴瘤。

多种潜在的组织病理学底物(例如,局灶性肿瘤增殖,纤维化,沿肺泡壁的鳞状肿瘤生长,肺气肿)与囊性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有关,并形成固体成分,分隔、毛玻璃和囊性气隙。

形成机制

囊腔空洞形成的最广泛引用的机制是“止回阀”通风。吸气时空气可以进入,但由于肿瘤细胞和纤维化,在靠近囊性气隙的末端气道被部分阻塞,因此在呼气期间无法返回。这导致囊性气隙的发展,持久性和扩大而导致。

形态分类

20211027_205451.png

I型:囊外结节

II型:囊内结节

III型:囊壁增厚

IV:多囊并局部软组织形成

小结

随着囊性空腔相关病变的进展,类型之间经常发生转变,尽管囊性空腔相关病变经历形态学变化和演变,但它们可能被遗漏或误诊,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肺内囊性灶或者周边结节的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应该怀疑这个病灶可能是肿瘤,更主要的是我们对此类可疑病灶需要采取建议定期随诊的方式,不能遗漏此类病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临友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