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母细胞瘤系列问答
一、什么是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是癌细胞聚集在肾上腺组织、颈部、胸腔或脊髓。
二、神经母细胞瘤会遗传吗?
神经母细胞瘤有时候是由父母的突变基因遗传给孩子,从而引起的。
三、神经母细胞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腔、颈部或胸腔包块。其他包括了骨痛、呼吸困难、眼部突出、熊猫眼、肢体乏力或者瘫痪
四、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常规进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尿液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CT扫描、MRI(磁共振)、PET-CT。
五、怎样确定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活检取得肿瘤组织,可以对组织进行细胞学、光镜、免疫组化、MYCN基因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查。
六、哪些因素会影响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这些因素包括:诊断时的年龄、肿瘤的组织类型、危险分层、是否存在基因变异、肿瘤的原发位置、肿瘤分期、肿瘤对化疗的反应。
七、神经母细胞瘤通过什么方式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可以转移至身体的其他部位,主要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
八 、什么是神经母细胞瘤分期?
常用的手术分期是INSS分期,分为四期。
1期 局部肿瘤大体完全切除,有或无显微镜下残留灶,镜下同侧淋巴结阴性。与原发肿瘤相连且一同切除的淋巴结可阳性。
2A期 局部肿瘤不完全切除;代表性的同侧非粘连性淋巴结镜下阴性。
2B期 局部肿瘤完全或不完全切除,肿瘤同侧非粘连淋巴结阳性,对侧肿大淋巴结必须镜下阴性。
3期 不能切除的单侧肿瘤越过中线,伴或不伴局部淋巴结侵犯;局限性单侧肿瘤伴对侧区域淋巴结受累;中线肿瘤伴双侧延长浸润(不可切除)或合并淋巴结受累。
中线是以椎体为标志,肿瘤来源于一侧并跨越中线是指肿瘤浸润至或者越过椎体的另一侧。
4期 任何原发肿瘤转移到远处淋巴结、骨、骨髓、肝脏、皮肤或其他器官(4S 期除外)。
4S期 局限性肿瘤(1、2A或2B期),有肝、皮肤和(或)骨髓远处转移,年龄<12 月。骨髓转移必须是少量的,即骨髓涂片或骨髓活检中,小于10%的所有有核细胞为肿瘤细胞,MIBG 扫描骨髓是阴性。若骨髓更广泛受累,则为4期。
另外一个是影像学分期,即神经母细胞瘤国际委员会危险度分期系统(INRGSS)
L1期 局限性肿瘤并不涉及重要组织结构(以列表中的IDRFs为参考),肿瘤只局限于1 个体腔。
L2期 局限性肿瘤,有一个或多个IDRFs
M期 有远处转移病灶(MS除外)
MS期 年龄小于18 个月,转移病灶限于皮肤、肝脏、和(或骨髓)
九、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包括哪些?
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较多,应该找专业的治疗团队进行治疗。治疗策略包括:观察、手术、放疗、碘131-MIBG治疗、化疗、高强度化疗并放疗联合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最新的治疗策略包括免疫治疗。
十、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有哪些远期副作用?
常见的远期副作用包括牙齿发育欠佳、肠道梗阻、骨及软骨发育障碍、听力障碍、代谢综合征,以及继发第二肿瘤。
十一、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结束后需要随访吗?
是的,需要长期随访。部分病人治疗结束后会再次出现神经母细胞瘤,这就是复发。需要通过一些检查来发现这些情况,方便尽早治疗。
十二、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低危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效果良好,无病生存率大于85%,总体生存率达100%。中危组长期生存率超过90%。高危组治疗方案包括诱导化疗、局部控制(手术切除和放疗)、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及维持治疗。高危组患儿生存率大约为50%。
十三、我们团队治疗经验怎么样?
我们团队大约诊治了80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总体治疗效果良好。并且总结临床经验,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获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我们团队的临床学术论文。[1-9]
1. Zheng, M., et al., Staged resection of a bilateral thoracic and bilateral adrenal neuroblastoma.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Case Reports, 2020. 61: p. 101599.
2. Pan, J., et al., lncRNA-uc003opf.1 rs11752942 A>G polymorphism decreases neuroblastoma risk in Chinese children. Cell Cycle, 2020. 19(18): p. 2367-2372.
3. Liu, J., et al., APEX1 Polymorphisms and Neuroblastoma Risk in Chinese Children: A Three-Center Case-Control Study. Oxid Med Cell Longev, 2019. 2019: p. 5736175.
4. Jiang, P., et al., FUBP1 promotes neuroblastoma proliferation via enhancing glycolysis-a new possible marker of malignancy for neuroblastoma.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 38(1): p. 400.
5. Hu, C.,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H19 polymorphisms and neuroblastoma risk in Chinese children. Biosci Rep, 2019. 39(4).
6. Zhuo, Z.J., et al.,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at ERCC1/XPF Genes Confer Neuroblastoma Risk in Chinese Children. EBioMedicine, 2018. 30: p. 113-119.
7. Zhang, Z., et al., LINC00673 rs11655237 C>T confers neuroblastoma susceptibility in Chinese population. Biosci Rep, 2018. 38(1).
8. Yang, T., et al., Impact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on Comprehension of Surgical Anatomy of Retroperitoneal Tumor. World J Surg, 2018. 42(8): p. 2339-2343.
9. Yang, T.,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ganglioneuroma and ganglioneuroblastoma-intermixed. Pediatr Surg Int, 2017. 33(9): p. 955-959.
本文是杨天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