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遇上“小切口”,让膀胱癌手术更微创
近日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300例的基础上,改进手术策略,实现了优化流程的机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小切口辅助+机器人尿路改道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不适,使患者恢复更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针对反复复发或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根治性治疗,为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膀胱及肿瘤。该手术是泌尿外科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除了切除膀胱,还需要进行尿流改道,将输尿管接上肠道或皮肤开口以保证尿能顺利排出体外。该手术涉及多个脏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步骤多、难度大、时间长,对手术技术的要求极高。传统的开放膀胱根治性切除术,需要在患者下腹部留下十余厘米长的切口,造成较大的创伤,并需要较长的术后恢复时间。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已逐渐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发展到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做法,尤其是使用“机器人”(即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采用机器人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真实的3D手术视野,配备操作精准、旋转灵活的机器人操作臂,可大大提高在狭窄腔体内手术操作的灵活、精确度,让原本复杂的手术精细化、微创化。机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正在内国外日益推广普及,但目前多数的做法为用机器人切除膀胱,再取下腹部10余厘米切口转开放手术下行尿流改道术,大切口存在伤口疼痛、愈合不良等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此外,尿流改道中的关键——输尿管吻合、新膀胱尿道吻合等操作,要求缝合精确度很高,传统手术吻合有一定几率发生吻合不确切、吻合口狭窄等问题。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是海南省首家配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单位,泌尿外科团队的长期致力于机器人等微创手术的探索和改良。近日来,泌尿外科团队由刘启明主任主刀,1周内成功为2例肌层侵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开展了采用优化流程的机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小切口辅助+机器人尿路改道术。回肠新膀胱术:为患者在切除病变的膀胱后,又取回肠重新缝制了一个“新膀胱”放入原位。术中通过小切口辅助取出标本,再用机器人在腹腔内完成“新膀胱”的缝制,以及新膀胱与输尿管、尿道的吻合。回肠代膀胱术:在切除膀胱后术中于下腹部小切口取标本,使用机器人在腔内完成输尿管和回肠流出道、及流出道与腹壁的缝合。两例手术均充分发挥机器人和小切口辅助手术的优势,将原本需要开大切口体外完成的手术步骤,优化到体内完成,做到了精准切除,确切重建,位置自然,费用少,耗时短,操作轻松。该技术的开展使手术时间缩短至5小时内,患者腹部10余厘米长的切口,可进一步缩小至约5厘米。术后两名患者均恢复顺利,术后第1天即可下地活动,第2天恢复排气,术后均顺利出院,无输尿管吻合口、尿道吻合口狭窄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主刀刘启明主任表示,开展机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小切口辅助+机器人尿路改道术充分发挥了机器人和开放手术各自的优势,如操作灵活、视野清晰、缝合精准、适合狭窄空间操作等,在实现微创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痛苦,给患者带来了快速康复的优势,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机器人下吻合输尿管与回肠通道

原位膀胱重建后
本文是刘启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