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硕
副主任医师
阜外医院
小儿心外科二病区
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一)
834人已读
此讨论专业性稍强,且仅针对不合并其他畸形,且房室瓣发育较均衡的情况。
以下基于工作中与同行或患者家属交谈时的常见内容,结合自己手术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
心内膜垫缺损分为部分型、过渡型、完全型。其中,过渡型是在历史上对其分型过程产生争议时产生的,目前各心脏中心对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归类共识,且过渡型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无特殊性,所以我们不予以讨论。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 手术时机:一般在1岁左右或以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的评估,一是原发孔房缺的大小,二是左侧房室瓣返流的程度。如果缺损小,且房室瓣返流程度轻,可以待到成年,建议每年复查超声。
- 手术方法:结合患儿体重,大部分可以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矫治。
- 近远期效果:取决于瓣膜本身的发育条件和术后左侧房室瓣的功能改善情况。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
- 手术时机:大多在1岁之前,甚至个别是在新生儿期。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二是室缺的大小(左向右分流量),三是评估瓣膜结构和功能(左侧房室瓣返流情况,瓣膜回声强弱、瓣膜发育也是需要评估的重点)。对于低龄患儿,尤其是3个月以内,瓣膜尚菲薄,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如果生长发育尚可,建议等到4月龄之后再考虑手术。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如需手术,建议到比较大的心脏中心找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
- 手术方法:改良单片法、双片法、中心补片法。这三种方法有不同的适应症,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权衡利弊。
- 近远期效果:主要是左侧房室瓣术后功能,左室流出道远期是否出现压差及进行性增大。
具体手术策略
- 改良单片法:作为近些年的主流术式,对大部分病例有效。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例,不能通过改良单片解决。比如,左侧房室瓣术前大量返流,尤其是两束及以上的返流、偏心返流、左侧房室瓣环小的情况。因为以上情况,代表了两类问题,一是左侧房室瓣发育不平均,比如一个瓣叶或两个瓣叶发育短小,即使完美的对和瓣叶裂隙,术后仍有返流,远期返流复发。二是左室很小,尤其是房室瓣环小,这样会影响环缩前后交界的效果,造成术后二尖瓣前向流速快,左房压高。
- 双片法:目前较少中心常规使用此方法。因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室缺补片的大小很难完美的裁剪和缝合,要么高了引起房室瓣返流,要么长了造成左室流出道压差大。有些人会认为,对于小左室的情况下,双片法可以减小对左室容积的牺牲,但是并没有依据。二是操作复杂,增加手术时间、手术副损伤几率可能增大。
- 中心补片法:作为近几年新兴术式,有它的一席之地。适用于房室瓣发育较小,或瓣环较小的情况。通过增加瓣叶面积来弥补以上两种情况的缺点。
- 补充:对于手术操作,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对合瓣叶裂隙,尽量对合至腱索水平。二是对于瓣环较大的情况,尽量环缩瓣环,以进一步改善近远期瓣膜功能。三是,对于瓣叶发育不均的情况,应顺着瓣叶裂的自然方向对合,不建议追求规则的均衡三叶瓣。四是,部分患者的LLL瓣叶本身存在病变,比如我碰到过LLL本身存在较大裂隙的情况,建议缝合。五是,对于瓣下结构的处理,LSL瓣下最为重要,次级腱索,或粗大融合乳头肌建议剪除或游离,甚至削薄。很可能会降低远期左室流出道并发症。
本文是董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