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腰椎间盘突出
人类是当前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集“造物主”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尽管如此,“上帝”为人类打开了智慧的窗口,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了不少自身难以解决的bug,比如:心理疾病、艾滋病、癌症以及由于活动减少带来的代谢或退变性疾病。我个人认为,从哲学的角度,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无限繁殖并过度占用自然资源的一种无声的“对抗”,否则,地球终归有一天会在沉默中爆发。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让我们回到正题。话说从直立行走那天起,人类的脊柱就注定要承受起生命之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脊柱除了要接受各种弯曲、扭力与剪切力,还得接受自己站立起来的上半身轴向负荷,而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力学基础。网上有一张图片很好地揭示了我们的腰椎在各种姿势下的负荷程度。通常情况下,“躺平”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懒惰,虚度光阴。然而,对脊柱外科医生而言,“躺平”却是治疗轻、中度腰椎间突出症的最佳方法之一。一般的腰腿疼痛卧床休息一周基本可以逐渐恢复,只可惜,多数现代人没有耐心更没有条件去休息。图片的最右侧,提示在坐位前倾或坐着弯腰提重物的情况下,腰椎受力是卧位的数十倍,这也是多数办公室白领或老司机们最熟悉的体位,因此,腰突症常伴上述两类人员也就不稀奇了。

腰椎受力图示(转摘)
上面谈到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力学基础,现在我们来聊聊腰椎间盘组织。腰椎间盘处于腰椎椎体之间,可分为外层的纤维环组织和内层的髓核组织,上下被椎体软骨终板所覆盖,前后方有前、后纵韧带组织封闭。髓核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粘多糖、硫酸软骨素和水分,青少年时期的髓核组织含水量达90%以上,如同刚和好的面团,充满韧性与弹性。从二十岁左右开始,由于粘多糖、硫酸软骨素成分的减少,该物质吸附水分的能力减弱,髓核组织就开始慢慢失去弹性,如同干裂失水的面团,此时椎间盘组织承受重力与扭力的能力下降,所承受的负荷转移到外层的纤维环组织上,纤维环后侧是一个力学薄弱点,一旦纤维环不堪重负破裂,髓核组织就后突到椎管内。髓核组织造成神经根性疼痛有两个机制:其一,机械性压迫,腰部的活动,尤其是弯腰可增加局部压力,对神经根造成积压;其二,化学刺激,髓核组织内部的化学物质与周围形成的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根产生痛感,化学性疼痛比较剧烈,此时疼痛与腰部体位无关,即便是卧床休息也无法缓解,影像学上有一种现象—“纤维环撕裂”,可能就与此类似。
在某种程度上,腰椎间盘突出更像是一种退变性疾病,是对我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警示。初中课文“扁鹊见蔡桓公”一中指出,真正高明的医生着力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将疾病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这个层面上讲,脊柱外科医生干的工作更多的是拆东墙补西墙,只不过,现代技术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手段,希望给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将损伤降到最低。
本文是尹国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