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结核隔离消毒技术
一、概述
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潜伏期多为14~70天,隐形感染可持续终生。目前我国结核病疫情仍很严重,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连续多年肺结核发病数和死亡数位居乙类传染病前列,且3/4的肺结核患者为最具劳动能力的青壮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开放性排菌肺结核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其中以飞沫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开放型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把含结核菌的飞沫喷入空气中,或将含结核菌的痰液吐在地上,干燥后随尘埃悬浮在空中飞扬,人体吸入带结核菌的飞沫或尘埃,可发生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食用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引起肠道感染;患病孕妇母婴传播及通过皮肤伤口也可引起感染,但发生机会较少。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感染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和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婴幼儿、青春后期、老年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人群、营养不良者发病率较高。糖尿病、矽肺、恶性肿瘤、过度劳累、妊娠、免疫抑制状态患者也易发生结核。
4.流行特征: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
三、防控要点
1.控制传染源: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有效地减少健康人群的感染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禁止随地吐痰。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增强人体免疫力。对高危人群(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小儿、老人等),除做好消毒隔离防护外,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
四、隔离防护措施
肺结核是慢性传染病,多数患者是在各级结防机构实施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或住院治疗疗程不到带药回家治疗,故其隔离防护分医院、家庭两部分。
1.医院内防护
(1)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隔离。
(2)同一病种同居一室,痰菌“阴性”与痰菌“阳性”患者分室安排。
(3)各室应安装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
(4)各室应通风良好,每室备有紫外线空气消毒设备;重症病室和菌阳病室应有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设备或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连续对空气进行消毒过滤。
(5)患者应在限制区活动(病房内或外走廊),告知患者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对人咳嗽、打喷嚏等。疑似或已确诊是痰菌阳性的患者外出检查或转诊时,应佩戴口罩,减少传染他人的风险。
(6)查房、治疗、护理应选择在空气消毒完开门窗通风后进行,以减少工作人员被感染的机会。
(7)诊疗、护理患者等各项操作时,应先痰菌阴性患者后痰菌阳性患者的原则进行。
(8)工作人员防护参考基本防护要求及穿戴流程进行,接触分泌物、排泄物时戴手套,操作前后用洗手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9)隔离期:视化疗效果而定,结核痰菌培养连续3次“阴性”,呼吸道及全身症状缓解,则可解除隔离。
2.家庭防护
家庭防护是为保护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同事、同学、周围邻居等。凡是确诊为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应劝其尽量住院化疗,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传染源。如不能住院治疗者应告知患者掌握家庭防护知识:
(1)应与家人分室居住,尤其是痰菌“阳性”化疗2个月内或痰菌持续“阳性”应严格执行。
(2)居室要有良好的通风,并保持空气流通,冬季定时开门窗通风,每天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注意防止感冒,有条件者房间每周消毒1~2次。
(3)不要与家人面对面高声说话、咳嗽、打喷嚏,不要随地吐痰,痰应吐入带盖的并装有消毒液的容器内,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纸遮住口鼻,尽量少外出接触他人。
(4)如家属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等,应及时到结防机构检查。
(5)在家隔离的时间视查痰结果而定,痰菌转阴即可解除隔离。或规则化疗2个月后,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可解除隔离。
五、消毒方法
结核杆菌对干燥、冷、酸、碱抵抗力强,在尘埃中可存活6~8个月,对热、乙醇、紫外线比较敏感。煮沸10分钟;75%乙醇2分钟;紫外线消毒30分钟均可将其灭活。
1.空气消毒
(1)注意空气流通:采用自然通风,通风不良时,可以使用机械通风的方法加强空气流通。
(2)紫外线照射消毒:距照射物0.5~1m,持续照射30分钟,高危环境每天1次,消毒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清晨起床后,因为晨痰的阳检率最高。其他环境每周1~2次;如遇人流量增加或怀疑被污染时,应增加消毒次数和延长消毒时间。
2.地面、物表消毒
(1)地面: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喷洒、拖地,每天2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2)物表:医用仪器设备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消毒液擦拭,每天1次;特殊仪器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天1次。
3.患者用物消毒
(1)用物与家人分开。被子、床褥可置阳光下暴晒2~7小时,床单、被套、衣物、毛巾等首选煮沸消毒10分钟,或用含有效氯250~500mg/L消毒液浸泡60分钟,然后再清洗晾晒。
(2)餐具、茶具:首选煮沸消毒10分钟或用含有效氯250~500mg/L消毒液浸泡6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4.其他物品消毒
(1)痰杯:一次性痰杯使用后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2)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当进行灭菌和高水平消毒,各种管道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用后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进行灭菌处理。
(3)每个诊室备单独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
(4)患者的生活垃圾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医疗废物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处理原则: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尽可能采用焚烧处理。
5.患者出院、转科(院)或死亡后,房间及床单位应彻底终末消毒。
六、注意事项
结核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对消毒剂抗力较强,故在消毒中只能使用高、中效消毒剂,不得使用低效消毒剂。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