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提倡颅脑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很多患者对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到底应不应该早期下床活动以及如何活动存在很多疑问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01 # 所谓的术后静养真的对吗?#
大部分患者认为大脑是身体的司令部,开颅手术后害怕下床活动会影响大脑的恢复,认为术后应该卧床静养,而且术后会头痛、头晕,就更不敢下床活动了。其实不然,我们要摒弃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降低身体消耗”的传统理念。
大家可不要小看卧床不动,它可是会带来诸多危害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卧床不动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1. 术后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主要是因为活动量小了,机体蛋白合成就会减少,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尿氮排泄增加,胰岛素抵抗影响微循环功能,促进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加肌肉蛋白的水解,简单来说就是长期卧床会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同时又增加蛋白的分解,从而导致肌肉的萎缩、肌力下降,最终使得活动能力减弱,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越不活动越没有力气。
2. 术后长期卧床易形成血栓。不活动时血液循环会变慢,尤其是我们下肢的血液回流速度减慢,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就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
3. 术后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躺在床上时,我们的胸廓运动就会受限,咳嗽能力下降,这样不利于把痰液咳出去,痰液在肺内堆积,就会形成坠积性肺炎。
除了这些,卧床不动还会造成压力性损伤、腹胀、食欲不振等。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早期下床活动。
02 # 术后下床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呢?#
总说早期活动,那么这个早期到底是指什么时候呢?目前早期活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早期活动具体开展的时间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病情的评估是早期下床活动的基础。国外有些研究提倡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1天从床上坐起、站立、行走和椅子入座,有些研究则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手术当天离床活动,手术后第1天在病房走廊步行。在我国快速康复指南中指出术后第1天就可以下床活动。而对于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无剧烈疼痛、头部无引流管、无疲劳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过主管医生及护士对患者下床活动的全面评估,一般术后24h后即可练习下床活动。
03 # 早期下床活动都有哪些形式呢?#
《中国神经外科术后加速康复外科(ERAS)专家共识》中指出,患者麻醉清醒后,经医护人员评估,即可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如下肢屈曲、踝泵运动、抬臀、翻身等肢体功能锻炼,以提高患者的机体耐受性。术后第 1天,由医护人员评估后指导患者在床上端坐、床旁坐起、床旁站立活动,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制定量化目标,在活动期间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全程陪护,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在这里交给您一个小技巧,活动时您可以使用手机的运动记录功能或者智能手环,设定第一天的目标,第二天再设定一个目标,每天完成之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增强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加活动的乐趣。
04 # 早期下床活动有哪些必要性呢?#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被认为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项干预内容,可以促进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肺部并发症及下肢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减轻头部水肿,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对于脊柱手术的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还可维持脊柱的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通过恢复肌肉强度和耐力,加快血液循环,降低炎性物质和代谢产物蓄积,防止神经根粘连。
05 # 第一次下床活动需要注意什么呢?#
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第一次下床前一定要进行评估:
患者评估:有无引流管、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肌力、是否有头晕、乏力等不适主诉、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以及患者此时是否想下床等。
环境评估:患者首次下床活动需有医护人员陪伴,环境宽敞、明亮、地面干燥不湿滑、床周围无杂物、衣服合身,准备合脚的防滑鞋。
时间选择:早晨输液前和下午输液后。
活动范围:床上活动→床旁活动→室内活动→室外活动。
病情观察:活动时做到“三个一分钟”,即躺一分钟、坐一分钟、站一分钟。首次下床注意体位性低血压,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有无头晕、气促、心悸等,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
活动原则:下床活动需循序渐进,逐渐延长时间和次数,切不可过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