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肺栓塞
一、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造成一支或多支肺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肺栓塞的栓子多种多样,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或肿瘤栓子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来自下肢或盆腔静脉等深静脉系统的血栓。该病十分凶险,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是除外心肌梗塞和脑卒中之外的心脑血管死亡的第3大原因。
二、肺栓塞的表现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差异巨大, 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到轻度呼吸困难甚至无明显症状, 往往通过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或从意外死亡患者的尸检中才能发现。因此早期识别肺栓塞十分重要。
该病典型的三大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三、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肺栓塞好发于以下人群:高龄,年龄>60岁。慢性房颤、下肢瘫痪、卒中患者。有骨盆、髋部或小腿等外伤史或近期手术史。妊娠或分娩后妇女。吸烟、肥胖、不活动者。外源性雌孕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使用史。肺炎、败血症患者。骨髓增生性疾病、高黏滞血症、肾病综合征、肿瘤患者等。
综上,肺栓塞好发于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和血流缓滞的人群。

四、如何预防肺栓塞
针对不同的人群,预防方式主要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预防是正常人的预防,防止长时间肢体不活动,乘飞机、火车时间隔1个小时要注意活动下肢;防止外伤,按摩不能粗暴。
二级预防是指高危人群的预防,对下肢静脉炎、静脉曲张及时治疗;手术后的病人要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骨科关节置换术后药物抗凝预防。
三级预防是指发生肺栓塞,要及时抗凝甚至溶栓。肺栓塞复发者要长期抗凝治疗。
五、如何治疗肺栓塞
肺栓塞是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衰等症状时,需积极就诊。
编辑:王玮
审核:冯霞
科室介绍
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创建于1956年,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主要包含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源性心脏病、肺部良性结节及肺部恶性肿瘤、肺血栓栓塞症、肺间质性疾病、气胸及胸腔积液、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慢性咳嗽与烟草病学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科室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工作室传承工作建设单位,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学科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医联体合作单位。

本科室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临床医疗经验丰富,在职医师共30名,其中返聘医师3名,中医康复师1名。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6名,硕士15名,名老中医4名。病区开放床位约100张,设有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肺功能检查室、气管镜检查室、睡眠呼吸监测中心、中医理疗与肺康复室(调息轩)。拥有包括无创、有创及转运呼吸机、大型肺功能仪、睡眠监测系统、超声支气管镜、超细支气管镜、FeNO测定仪、四诊仪、气道内APC治疗仪、冷冻治疗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设有专病门诊(哮喘、慢阻肺、戒烟),成立肺癌、感染、介入呼吸病、呼吸危重症医学等亚专业学组。目前我科每年平均诊治门诊患者6万余人次,住院患者2千余人次。
本科采用中医与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科室开展的中医特色主要有:六字诀康复操训练、针灸、推拿、手指点穴、三九贴、三伏贴、水疗、中药汤剂、穴位贴敷、拔罐、耳穴压豆法、冬病夏治、戒烟茶及含片、肺纤维化方、皮内针、中药封包等。针对各种肺纤维化、烟草依赖、慢阻肺患者的肺康复、肺小结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病症已形成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鲜明优势。

科室以精湛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是科室不懈的追求。包括电视内科胸腔镜对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央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肺活检及开展经气管镜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EBUS-TBNA)、支气管镜下气道良恶性狭窄的各项诊疗技术如气管内支架置入、氩等离子体凝固(APC)、电烧灼治疗、冷冻治疗、气管/支气管内球囊扩张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救治大咯血、经皮穿刺肺活检以及肿瘤血管栓塞等。
近年来科室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临床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积极承办各类国家及市级继教项目。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贵阳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重庆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学校实习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中西医规培带教导师,培养了大批规培、实习、进修人员。

联系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七支路6号(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部C幢10-11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病科))
健康热线:023 67067473/023 67711925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