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瘤的预防和治疗期饮食
了解淋巴
我们平时所说的淋巴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是由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淋巴细胞组成。
这些淋巴组织遍布我们全身,人体大约有500-600个淋巴结,直径在2-10毫米左右。
淋巴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液与组织间液体平衡作用
促进消化系统脂溶性吸收作用
免遭感染性疾病的保护作用
常见的淋巴病变有哪些?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最常见淋巴系统病变。
淋巴结中聚集的细菌、过敏性微粒和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一方面募集周围淋巴细胞,另一方面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进一步开启一场“生死大战”。因此,会导致淋巴管流动受阻,淋巴结内液体积聚,产生肿胀。
淋巴瘤是淋巴系统的一种常见肿瘤。
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各有不同特点。HL起源于R-S细胞,常发生于淋巴结,会规律地沿着淋巴管扩散。NHL则分为B淋巴细胞来源和T淋巴细胞来源两种,可起源于身体任何部位,表现为“跳跃性”,没什么规律。
比起NHL,HL恶性度相对较低,预后也更好。但大多数淋巴瘤属于NHL。
淋巴瘤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不过,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还要数咽喉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
淋巴瘤发病原因有哪些?
暂无确切病因,可能与多种外因和内因有关,感染是个重要因素。
目前较为明确的是,某些感染性因素如乙肝病毒(HBV)感染会明显增高淋巴瘤发病率;EB病毒感染可使一种特定的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增高;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甚至也与一种特定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发病风险升高相关。
淋巴瘤预防饮食
淋巴系统是全身免疫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淋巴瘤的发病是淋巴系统在外因和内因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出了问题所导致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化学、物理、射线、病毒等因素。因此,预防也应从多方面入手,除了这些综合因素,还应注意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等。
淋巴瘤与大多数肿瘤类似,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与充足睡眠、积极的心态、适当运动等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反之则容易升高风险。
1.戒烟,限酒;
2.平衡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低脂饮食:
肉类应选择油脂少的部位(腱子、里脊等),去除眼睛看到的脂肪部位再进行烹调。还有猪油、羊油、奶油、黄油等动物油脂也要限制。
烹饪方法应避免煎炸、爆炒,推荐使用少用油的烤、蒸、焖等方法。
坚果类虽然是植物性油脂,但是少量的坚果能释放大量热量,应适量摄入。推荐每天食用可食部15g左右,约一小把。(嗑瓜子不要看剧,很容易超量)
戒零食或减少食用量,绝大部分的零食制作时为了提升口感,高糖、高油、高盐则免不了了。建议逐渐减到每周吃一次,且慢慢减少食用量。
限制食物中的盐分、糖分与油脂类,增加饮水量。食用油少于25~30 g,饮水至少1200ml;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每天添加糖(即游离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6茶匙)以下。
保证蛋白质,但不过多
每天要吃鱼、禽、蛋和瘦肉类以及奶类和大豆类,以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
平均每日摄入鱼虾(包括海产品)及畜禽肉类食物各75g左右,每天一袋牛奶、一个鸡蛋,25g大豆(以所提供的蛋白质来计算,25g大豆分别相当于73克北豆腐、140克南豆腐、175克内酯豆腐、55克豆腐干、40克豆腐丝、53克素鸡、18克腐竹、365克豆浆)。
餐餐有蔬菜,每日蔬菜摄入推荐量为300~500g左右,每餐都应有蔬菜,其中一半最好为深颜色的蔬菜,例如绿叶菜、西红柿、茄子、西蓝花等。
天天有水果,每天保证摄入一个新鲜应季的水果,不要用果汁来代替水果。建议200~400g左右。
建议每天摄入谷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占50~150克,薯类50~100克。推荐粗杂粮占全部主食的1/3~1/2。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全谷薯类,或者每餐都增加一部分杂粮杂豆煮杂粮饭、杂粮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3.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适当运动加健康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
4.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态;
5.作息规律,减少熬夜,充足睡眠。
淋巴瘤治疗期如何饮食?
在淋巴瘤治疗过程中,良好的营养能使患者对治疗有较好耐受性;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几率;减少化疗后并发症/后遗症发生;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使患者身体更强壮,充满活力。
化疗期营养支持淋巴瘤患者化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环磷酰胺、道诺霉素等,但这些药物往往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食欲降低等副作用。所以,对于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建议禁食葡萄柚、石榴、杨桃、酸橙及其果汁等,以免影响体内CYP3A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化疗期饮食
化疗常引起患者食欲、味觉等改变;恶心、呕吐等各种副作用造成进食困难,这时要尝试少量多餐,尽量选择均衡多样普通膳食,饮水保证1600ml以上;具体副作用针对饮食指导可参考→化疗期营养
如果正常饮食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可以考虑使用含水解蛋白、
本文是孙建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