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发现胰腺囊性肿瘤怎么办?不要急,腹腔镜微创技术来处理!

发表者:刘辰 人已读

胰腺囊性肿瘤是发生在胰腺部位的常见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多于体检过程中偶然发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医学影像学的进展,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然而,很多患者对于胰腺囊性肿瘤的性质以及治疗方式缺乏了解,因此在面对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查报告时仍不知所措,过于担忧抑或掉以轻心。本文将简要阐述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性质以及手术指征,为病人提供专业解读。

(一)胰腺囊性肿瘤包括哪些类型?有恶变可能吗?

胰腺囊性肿瘤是多种病变类型的统称,其中一部分是明确的良性肿瘤,而一部分则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或恶性肿瘤,需要及时处理。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和囊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等。其中,SCN多为良性病变,MCN、IPMN具有恶变潜能,SPT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囊性pNET则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种,属于恶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性质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评估和囊液特点分析,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增强CT、超声内镜(EUS)、MRI或MRCP等。下表总结了不同胰腺囊性肿瘤的典型特征:

图片 2.png

图片 1.png

(二)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些没有高危因素、恶变潜能极低的胰腺囊性肿瘤,医生会建议患者坚持定期复查CT或MRI,监测囊肿变化;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如肿瘤体积较大、有腹痛黄疸等明显症状、具有侵袭性表现或恶变潜能)的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则是根治的唯一手段。

具体来说,SCN恶变潜能较低,一般建议患者定期随访,然而若肿瘤大于6cm或出现上述危险因素,则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MCN具有恶变潜能,如肿瘤直径大于4cm应行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或存在壁结节、CA19-9升高、囊液细胞学检查异常等危险因素时,无论肿瘤大小,也推荐行手术切除。IPMN中的主胰管型及混合型均具有较高的恶变几率,一般会推荐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BD-IPMN,则需要仔细评估是否存在高危征象(主胰管扩张大于10mm、强化的壁结节大于5mm以及发生在胰头部位导致梗阻性黄疸)或临床及影像学报警特征(如囊肿大于3cm、主胰管扩张5~9mm、强化的壁结节小于5mm、CA19-9升高、囊肿生长速度过快、胰腺炎病史等),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推荐第一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此后每年随访一次,密切监测肿瘤变化,而手术后的患者也推荐进行术后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所有的SPT均进行手术治疗,无论肿瘤大小,具体手术方式应视肿瘤性质而定。对于直径大于2cm的囊性pNET,建议行手术治疗,而对于无症状、无恶性行为迹象、直径小于2cm的囊性pNET则建议进行密切随访。

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后,医生会根据肿瘤性质、病理结果等综合判断后续治疗方式或随访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胰腺部位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且每个患者情况各异,因此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在规避肿瘤恶变风险和避免过度治疗之间取得平衡。

(三)治疗胰腺囊性肿瘤,微创手术的优势是什么?

既往多项大型临床研究曾就胰腺开放式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相对而言,传统开放式胰腺手术虽然手术时间较短,但创伤较大,而腹腔镜下胰腺手术理论上具有微创、手术出血量少、视野清晰开阔、R0切除率高、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是现代外科医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对于胰腺囊性肿瘤,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在于可利用术中超声精确定位病灶和重要管道,同时腹腔镜摄像头的放大作用也有助于清楚显示胰腺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结合医生娴熟的微创手术技术有助于做到精准切除,最大限度避免其他组织器官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有助于保留胰腺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微创治疗不仅是切口的微创,也是器官的微创、整体损伤的微创,其最终目的都是确保患者安全、促进恢复、使患者利益最大化。病人获益、器官获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与此同时,胰腺微创手术对于医生的专业水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团队在胰腺微创手术治疗上经验十分丰富,在胰腺癌、胰腺囊性肿瘤等胰腺疾病的临床综合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我们的经验——病例分享

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其实是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细致评估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规避风险、保护患者利益。在此,我们简要分享几例本团队在既往临床工作中诊治的特殊病例:

病例1: 病例1:女性,58岁,体检发现胰体尾肿瘤2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大小:1.5*1.5*1.2cm,组织学类型:IPMN伴浸润性癌(高-中分化导管腺癌),浸润灶最大径约8mm,无淋巴结转移。

图片 3.png

病例2: 病例2:男性,38岁,体检发现胰体尾肿瘤1月。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大小:2.2*2*2cm,组织学类型:IPMN伴浸润性癌(高分化导管腺癌),浸润灶最大径约5mm,无淋巴结转移。

图片 4.png

病例3: 病例3:女性,37岁,外院行胃-胰体尾肿瘤内引流术后3周。全麻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胃修补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大小:8*6*5cm,组织学类型:MCN伴局灶微小浸润性癌,浸润癌成分为中-低分化导管腺癌,位于囊肿内,多灶分布,最大径2mm,无淋巴结转移。

图片 5.png

参考文献:

1.《2019年世界胃肠病学会全球指南: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治》

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外科手术指征的历史与现状》



本文是刘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