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静 人已读
作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的铁杆粉丝,您有没有发现我们呼吸专科门诊的名称正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很多门诊都从原来的呼吸哮喘专科变成了“斜杠青年”,比如“呼吸哮喘/张口呼吸”和“呼吸哮喘/打呼噜”等等诸如此类。其实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要把那些隐藏在“呼吸哮喘”专科名称之下,属于呼吸科诊疗范畴,但是家长又不知道应该挂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疾病名称亮出来,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小患者”。不“斜杠”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医疗模式下的专科医师。
随着门诊的更名,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张口呼吸和夜间打呼噜的患儿。其中有个叫“小丽”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妈妈带“小丽”来门诊就诊,8岁的“小丽”穿着粉色的蓬蓬裙,忽闪着大眼睛,长得挺漂亮。我询问妈妈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妈妈说刷“抖音”的时候无意的看见有好几个视频讲打呼噜和腺样体面容,看了几个以后,可能是基于大数据的结果,抖音不断向她推送类似视频,多看几次后发现自己女儿“小丽”就是典型的腺样体面容。
“小丽”取下口罩时,我不得不承认抖音潜在的“知识普及”能力,“小丽”的面部狭长、上唇变厚上翘、开唇露齿、唇肌松弛、牙列不齐呈现天包地的形态,存在典型的腺样体面容。正所谓戴口罩的时候都是“美女”,口罩脱掉颜值掉一地啊!
对于腺样体面容,有些病史不得不进行详细询问,诸如有没有平时打呼噜,平时有没有鼻炎症状,既往是否存在夜间张口呼吸甚至有日间的习惯性张口呼吸等等问题。妈妈承认在小丽3岁左右,夜间睡眠会打呼噜,呼吸道感染的时候症状明显加重,甚至会出现轻微的憋气,鼻炎的问题没有关注过,所以也没有使用过相关药物。其实在幼儿园,尤其是3-4岁,妈妈经常带小丽门诊就诊,但是大多看的是呼吸道感染。在5岁左右,突然“小丽”晚上的呼噜声消失了,当时妈妈觉得很开心,想着“小丽”长大了,打呼噜也好了。确实从那时开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小丽”再也没有打过呼噜。关于张口呼吸的问题,由于“小丽”和妈妈是分床或者分房间睡的,妈妈也就没有关注过。
妈妈突然歪打正着的在“抖音”的指导下发现“小丽”有腺样体面容,也完全是出乎她预料的。“不是很早的时候毛病就好了,呼噜都不打了吗?怎么还是会出现持续打呼噜的孩子才会有的腺样体面容呢?”妈妈实在是想不通。
其实原因很简单,妈妈认为的夜间恼人的鼾声不见了,其实并不代表疾病改善了,而是原有疾病转变成了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变得更加隐匿了。“小丽”的鼾声为什么不见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她开始使用口腔进行呼吸了,即所谓的“张口呼吸”。一旦儿童出现并习惯于“张口呼吸”的呼吸模式,让他转变回“鼻呼吸”的模式是很难的。口腔呼吸的时候,气体无需经过上呼吸道的曲折路径,直接就经过口腔,进入口咽,最后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部。避开了曲里拐弯的上呼吸道,患儿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呼吸更省力了,更顺畅了,发现自己找到了一种“全新”的 呼吸模式,对于鼻腔等上呼吸道有阻塞的患儿,自然而然会选择张口呼吸作为其主要的呼吸模式。同时也是由于在口腔呼吸的模式下,气体不需要通过鼻咽部,完美避开了上呼吸道的狭窄部位,也就不会形成局部湍流从而造成周围黏膜的振动发出鼾声,所以她的鼾声消失了。因此,鼾声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的好转,但是却容易给家长造成疾病缓解的假象,停止治疗和随访,患儿持续的张口呼吸,最终加速腺样体面容的形成。
看着“小丽”的鼻咽部侧位片,妈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忽视鼾声消失后是不是出现张口呼吸的情况,没有及时的评估和治疗造成现在的颜值受损。于是,在评估“小丽”的腺样体和扁桃体情况后,完成住院的多导睡眠监测,后续再综合评估以确定治疗方案,但总体而言“小丽”后续的治疗过程远比早期发现并进行控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本文是张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