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今天正常排便了吗?
平时在门诊时经常会碰见患者因各种“排便”问题来就诊的,群体涵括了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幼童、孕产妇。“排便”,这里当然指的是粪便,不是小便了,平常患者描述的情况有:大便难排,排便拉不完,大便次数多,大便一颗一颗的等等。
一个正常人,每日必然离不开的是什么?吃喝拉撒睡,这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还是身体传达给我们的信号,是生命的五要素。那么,咱们今天着重说说其中的“拉”,拉屎,即排泄物:大便!

大便由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黏膜脱落物、细菌、无机盐和水等组成,自口入,经过胃肠道一路辗转,最终从肛门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身体健康与肠道健康息息相关,而肠道健康又与大便的情况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大便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情况,便可以判断肠道是否健康。如果大便不正常,就要高度重视。
1、粪便量:正常成人每天排便1-2次,或者1-2天排便一次都是正常的。 但是也有特殊的体质,有的人会在2-3天排便一次。排便量为100~300g,随食物种类食量和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异。肠道上部疾病可见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增加;肠道下部疾病可见排便次数增多、每次排便量减少。
2、性状:正常成人粪便为成形柱状软便。大家可对照下边的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来对照下,自己的便便是否属于正常。

第1类:分开的硬块,像坚果
这是典型的急性菌群失调症。这些大便缺乏正常非晶质量,因为细菌缺失,并且不能保水。硬块坚硬粗糙,直径通常为1-2厘米,并且在排泄时会引起疼痛。因肛管缺乏润滑而撕裂出血的可能很大。
第2类:像腊肠,但多块
很像第1类大便被压缩在一起,并由纤维成分和一些细菌合为一体。这是典型的器质性便秘。大便直径约为3-4厘米,是对肛管最具破坏性的尺寸。它在排泄时导致极端压力,大多数由肛管裂伤,痔脱垂,或憩室病造成。要达到这种形状,大便必须在结肠滞留几周时间,而不是正常的72小时。大便呈现这种形状的人最经常患肠易激综合征,因为大便持续对肠壁施加压力。小肠阻碍的可能性很高,因为大肠充满大便。
第3类:像香肠,但表面有裂缝
这种形状具有第2类大便的所有特征,但通过时间更快,在1-2周之间。通常是潜在便秘的表现。尺寸在2-3.5厘米之间。有轻微胃胀气,因为菌群失调。在排便时也需要用力,并且具有所有第2类大便的负面影响。
第4类:像香肠或蛇,光滑且柔软
这是每天排泄一次的正常大便形状。直径约为1-2厘米。直径越大需要的通过时间越长。
第5类:软斑点有清晰的边缘
被视为理想的形状。通常是每天2或3次的大便,一般都在主餐后。直径为1-1.5厘米。
第6种:糊状,蓬松有参差不齐的边缘
这种形状在多方面靠近舒适边缘。首先,它在便急时难以控制,尤其是难以马上去卫生间时。其次,单纯用卫生纸不容易处理干净。此外,它被视为正常的边界。这种大便意味着结肠有点极度活跃,并且与摄入太多钾,突然脱水,或与压力有关的血压骤然升高有一定关联。
第7种:水样,无固体
毫无疑问,这是腹泻,应引起注意,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防止脱水。
病理情况下大便形状和硬度会发生改变。黏液便见于各类肠道炎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肿瘤等;鲜血便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损伤、直肠息肉、结肠癌;脓性及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结核等;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3.颜色:正常成人便为黄褐色,婴儿便呈黄色或金黄色,可因进食种类不同而异,但明显的粪便颜色改变一定要引起重视,不同颜色的大便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黑色:有可能与肠胃道出血有关,需要紧急治疗。此外,服用含铁或铋的药物也会造成大便变成黑色。
栗色:潜在原因是肠胃出血。这也是一种需要急救治疗的情况。
鲜红色:往往与痔疮和肛裂有关。虽然只有两个潜在原因,但不应忽视。
暗红色或褐红色:有时带血块。潜在病症包括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憩室出血,肿瘤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绿色:通常与饮食包含大量绿叶蔬菜有关,但也可能存在其它原因。如果担心不正常,建议咨询医生。
棕色:是正常的大便颜色。
黄色:潜原因包括胰腺疾病,吸收不良,腹腔疾病,囊性纤维化和鞭毛虫感染等疾病。灰色,黏土色或白色:说明大便中没有或缺乏胆汁,有可能与肝脏或胆囊疾病有关。

4.气味:正常粪便有臭味,主要是细菌作用的产物吲哚、硫化氢、粪臭素等引起。粪便恶臭见于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结直肠癌溃烂或重症痢疾;鱼腥味见于阿米巴性肠炎;酸臭味见于脂肪酸分解或糖类异常发酵。
5.其他:粪便中有可能排出结石,主要是胆结石;肠道寄生虫感染可从粪便中排出蛔虫、饶虫、钩虫、绦虫等虫体或节片,粪便寄生虫检验有助于寄生虫感染的确诊。
6. 影像大便的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滥用抗生素、长期应用泻药、食品污染、不良饮食习惯、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工作压力大和及精神紧张、吸烟、喝酒、缺乏运动。
说了这么多大便方面的知识,那么大家会问,平常所说的“便秘”,什么情况才叫便秘呢?
医学上面,便秘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3次/周)、排便费力、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欲排便不出感、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症状。其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功能性便秘,那么,什么是“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FC)是指原发性、持续性,缺乏器质性、生化学等异常,结肠、直肠及肛门功能失调导致的便秘,是慢性便秘的主要病因,以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为主要表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程在6个月或6个月以上。
便秘的发生与情绪及精神状态、生活习惯有关,如紧张情绪、疲劳状态易引起便秘,有文献表明女性吸烟者、高脂饮食者、文化程度低者、体重指数低者更易发生便秘。随着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便秘患者逐年增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加。便秘使患者的食欲及肠道的营养吸收受到影响,临床上会出现纳差、腹部胀痛,进食后恶心、呕吐,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甚至还是诱发肠道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正常的排便需要以下条件:(1)适量水分和一定容量的粪便。(2)消化道功能和结构正常。(3)运行至直肠远端结肠粪团的刺激。(4)直肠对扩张的正常感觉。(5)肛门内括约肌能够正常反射性松弛。(6)周围神经系统能够对对扩性张刺激有正常反应,可传递至中枢。(7)中枢神经系统对周围刺激有反应,并在精神、生理上作排便准备。(8)排便时腹压的増高,盆底肌群的协调运动。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导致便秘。
小结:诸多因素引起大便性状改变,大便的改变实际是肠道健康的表现。如果发现自己大便性状长期不正常,则要引起重视哦!

本文是章银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