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大问题,带您充分了解“结核病“
1、什么是结核病?
(1)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俗称“痨病”。
(2)该病多侵犯人体的肺部,引发“肺结核、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等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此外,该病也可以侵犯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脑、骨、肾、淋巴结、皮肤等,引发“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皮肤结核”等。
(3)结核病是一种顽固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和长期治疗。若治疗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可导致病情恶化、复发,甚至产生耐药,引发难治性结核病,可能导致病人慢性死亡,危害患者个人及家庭,甚至造成疾病传播,危害社会。
(4)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结核病是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头号死因,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倡导公众加强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重视。一旦确诊为结核病,一定要及时就医,正规就医,规律用药,坚持治疗。

2、肺结核病有那些症状?
(1)三大主要症状:咳嗽、咳痰超过3周;发热或胸痛超过3周;咯血。
(2)伴随症状:盗汗、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月经不调等。
!!!重要提醒!!!
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及时到结核病专科医疗机构就诊,如胸科医院、肺科医院等。条件无法满足时,可先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等进行初步排查。

3、怎样发现和诊断结核病?
(1)专业医疗人员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2)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可观察病灶典型特征变化;
(3)痰的化验检查:深咳后的痰或支气管镜下灌洗后的痰,做涂片染色显微镜化验,细菌培养及耐药检测等;
(4)抽血化验:包括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PCR份子诊断试验(Xpert)、宏基因组测序(mNGS)等,目前是结核病诊断和耐药检测的最可靠手段;
(5)支气管镜检查:可直观观察病灶,留取病灶标本及局部治疗等。
!!!重要提醒!!!
结核病的明确诊断和耐药检测至关重要,由于检测试剂及设备参差不齐,为避免漏诊、误诊,请一定到结核病专科医疗机构就诊,如胸科医院、肺科医院等。

4、结核病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一般遵循“五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即诊断结核病后应尽早开始治疗,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药物的剂量要科学合理,患者要按时服药,避免漏服,坚持用药,定期复查,完成足够的用药疗程。
局部介入治疗:包括支气管镜下局部用药、局部病灶清理,以及局部穿刺药物注射,如硬膜囊穿刺打药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肺结核,或者其他特殊部位的结核病,如骨结核、淋巴结结核等。
!!!重要提醒!!!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的结核病的药物或者新的药物配伍方案,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效果更佳,疗程更短,副作用更小。因此,请患者一定到结核病专科医疗机构就诊(如胸科医院、肺科医院等),在充分明确诊断和耐药情况后,进行科学的用药。避免不专业的“经验性”、“尝试性”用药,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加重。

5、结核病治疗期间要注意什么?
(1)要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完成疗程,按规定的时间复查,以了解病情变化,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彻底治愈结核病。
(2)服药期间如发生食欲差、耳鸣、眩晕、皮疹、眼视物不清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3)根据医生的意见,部分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需与家人分室或分床就寝,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4)注意营养与适当休息,忌烟酒和辛辣食物,避免过劳和受凉。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结核病人的痰应吐在纸上并烧掉;结核病人接触物可直接在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可灭菌。

6、如何预防结核病?
(1)尽早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彻底治愈,是消灭传染源、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最佳手段。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大声谈笑应将手捂住口鼻,以免细菌通过飞沫、痰液传给健康人,以切断传染途径。
(3)新生婴幼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预防儿童结核病,特别是预防粟粒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最好措施。
(4)病人要注意消毒隔离,勤晒衣被,注意室内通风。病人住房可用石灰、84消毒剂等进行消毒。

7、接触过结核病人就一定会得结核病吗?
(1)不是所有类型的结核病都具有传染性,也不是任何一个结核病人在其患病期间的任何时候都具有传染性。
(2)“肺结核”病人由于肺脏与外界相通,在疾病发展、恶化或形成空洞时,病变中的结核菌大量繁殖,通过气管排出体外,具有传染性。
(3)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脑膜结核、淋巴结核等)通常不具有传染性。
(4)健康人在接触过肺结核病人,也不一定发生结核病。是否发生结核病,和接触感染结核菌的数量毒力,以及自身抵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老弱幼病贫”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

本文是胡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