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听力下降,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最近做耳内镜时检查时一位12岁的青少年患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患儿母亲与之交谈需要靠近她耳朵大声喊着说出来,可见该患儿双耳听力明显下降,严重干扰孩子日常生活及学习,作为家长当然着急。检查后果不其然,双耳鼓膜呈典型的琥珀色,纯音测听显示双耳中度传导性聋,鼓室图为典型的B型曲线。综合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
何为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且鼓膜完整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很常见,小儿多发。这与小儿的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解剖结构有关,小儿咽鼓管短、宽、直,接近水平,而成人咽鼓管长、窄、斜,因此小儿的鼻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听力下降之前多有感冒、乘飞机或潜水史,伴自听增强。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如前倾或偏向患侧,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有所改善。中耳积液黏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小儿多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注意力不集中,或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如小儿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
(2)耳痛: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或多在继发感染时出现耳痛。
(3)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
(4)耳鸣:部分病人可有耳鸣,一般不重,多为间歇性,低调嗡嗡声多见。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5)耳镜检查: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鼓膜紧张部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慢性者鼓膜乳白色或灰蓝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若液体不粘稠,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移位;积液多时,鼓膜向外膨隆,鼓膜活动度受限。
诊断:
(1)典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2)听力测试:Rinne test(—),Weber test偏向患侧。纯音听阈测试示传导性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传音结构及两窗阻抗的变化,高频听力亦可下降,少数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聋。声导抗测试呈平坦型(B型)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负压型(C型)示鼓室负压,咽鼓管功能不良,其中部分中耳有积液。
(3)辅助检查:小儿应了解腺体是否增生,成人需做详细的鼻咽部检查,注意排除鼻咽癌。
鉴别诊断:
(1)鼻咽癌:本病可为鼻咽癌患者的首诊症状,对成年患者,特别是一侧分泌性中耳炎,应高度警惕鼻咽癌的可能。
(2)脑脊液鼻漏:颞骨骨折并脑脊液漏而鼓膜完整者,脑脊液聚集于鼓室内,可产生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3)外淋巴瘘(漏):不多见。多继发于镫骨手术后,或有气压损伤史。
(4)胆固醇肉芽肿:中耳内有棕褐色液体,鼓膜呈蓝色或褐色。颞骨CT片示鼓室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
(5)粘连性中耳炎: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后遗症或终末期,病程较长,咽鼓管吹胀治疗无效,听力损失严重。
治疗原则: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本文是唐冬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