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唐冬梅 三甲
唐冬梅 主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耳鼻喉科

不良挖耳习惯,当心导致外耳道炎症或肿瘤

316人已读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顾名思义就是外耳道的炎症。外耳道起自外耳门直至鼓膜,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侧的1/3,其皮肤含有耵聍腺,能分泌耵聍,民间通俗说法即“耳屎”。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多可自行排出。意外总是有的,排不出的耵聍聚集成团形成耵聍栓塞,是要到医院清理的。但无论有没有耵聍,广大群众对挖耳朵(挖耳屎)这件事有谜之喜爱,棉签、指甲、牙签、耳耙子都能用来掏耳朵,有的自己挖,有的家长给小孩挖,还有很多理发、按摩休闲场所提供挖耳朵服务,种种场景,大家自行脑补。

这么一挖,就有很多问题来了。有的挖流血了(外耳道皮肤损伤或鼓膜创伤),有的器具断在里边了(外耳道异物),有的耳朵痛,有的耳朵流水(感染)。需要说明一点,外耳道的痛那是很痛的,因为其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所以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剧痛,就问你怕不怕。游泳也是导致外耳道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不洁的水质和潮湿的环境容易滋养细菌。

挖耳、游泳等都容易导致外耳道炎症,有一定的共性,但具体到疾病和治疗方式仍有不同。

01 外耳道疖

是指外耳道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抵抗力下降、糖尿病、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是常见的诱因,本病剧痛,疖肿破溃有脓液流出、可混有血液,脓液刺激附近皮肤可致脓肿扩散。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局部物理治疗为主,脓肿形成后如自行破溃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清洗干净脓液,如疖肿较大,波动性明显可切开引流,每日清洁换药直至痊愈。严重者需要配合全身口服抗生素治疗。

02 外耳道炎

区别于疖,是外耳道的广泛急慢性炎症。游泳、洗澡、挖耳等是诱发急性外耳道炎的常见原因,除此之外,来自中耳的脓液刺激,全身性疾病致抵抗力下降,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也是诱因。急性外耳道炎多耳内胀痛,进而外耳道有分泌物,炎症迁延为慢性患者常有耳痒、时不时有分泌物流出等不适。治疗原则以局部清洁外耳道,广谱抗生素滴耳液局部滴耳,有条件者可取外耳道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样地,严重者要辅以全身用抗生素。慢性外耳道炎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耳痒可联合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03 真菌性外耳道炎

俗称外耳道霉菌,有两种途径感染,一是真菌侵入外耳道,另一是外耳道的条件致病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由于耳朵进水,不当挖耳,引起外耳道炎症,从而改变了外耳道正常的生理环境,利于真菌滋生。全身大剂量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也增加真菌孽生机会。特别提醒有脚气或其他真菌感染的人勿用污染的手指甲掏耳朵,这也很容易引发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念珠菌、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等。念珠菌感染外耳道致皮肤潮红糜烂,表面附白色豆渣样或干酪样沉积物;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可见菌丝,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助诊断。治疗上以局部清除外耳道内沉积物(冲洗等方法),保持外耳道干燥,使用氟康唑、水杨酸酒精等抗真菌药物滴耳,待真菌培养结果后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

04 外耳道湿疹

是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生在外耳道内称为外耳道湿疹,若同时累积耳廓和耳周皮肤则称为外耳湿疹。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与变态反应相关,急性期奇痒,可有黄色水样分泌物,凝固后形成痂皮,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皮肤呈慢性湿疹样变:增厚,有脱屑。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尽可能找到过敏原并去除;全身治疗: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口服药物;局部治疗:炉甘石洗剂清洗渗液等。

外耳道肿瘤

上面讲的是外耳道炎症,比较好对付,治疗原则以局部清洁、消炎为主。然而有些情况下事情会被搞大:比如有人用钥匙等脏的工具挖耳朵,将病毒(如乳头状瘤病毒)带入外耳道,反复挖耳,挖伤的外耳道皮肤更容易感染病毒,因此患上外耳道乳头状瘤,这在耳鼻喉门诊并不少见。早期表现为挖耳易出血,当肿瘤长满外耳道时可有耳闷塞感或听力减退。尽管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但容易复发甚至恶变,不容小觑。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耳朵作为重要的感官门户,需要小心爱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良挖耳习惯,游泳后要及时清理外耳道脏水,保持干燥能有效预防外耳道炎的发生。话说回来,如果有耳痛、耳流水、耳痒、耳流血等不适第一选择还是要及时去医院就诊,由耳鼻喉科医生呵护您的耳朵健康!


唐冬梅
唐冬梅 主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