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隐形听力损失,爱耳护耳要知道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跟听力有关的事实:
(1)长期过大的噪声接触或是一次爆震声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损失;
(2)90%以上耳鸣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3)耳聋患者中耳鸣,性格孤僻,痴呆或认知障碍的发生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4)大约有150种已知的药物具有耳毒性;
(5)60%的儿童听力损失可以通过公卫措施预防;
(6)不安全的用耳习惯可导致10亿+青年人发生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7)目前尚无可以治愈感音神经性聋或提高听力的药物。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噪声、耳毒性药物、感染等是耳聋常见的原因,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安全用耳习惯加以规避从而避免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其次,耳聋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听不见或听不清那么简单,往往还伴随耳鸣、焦虑、抑郁、认知减退、孤僻封闭等更严重的心理或生理损害。面对长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并无可以恢复或提高听力的药物,因此听力损失的预防甚至比治疗更为重要。
那么安全用耳有哪些有效的手段可以采用呢?
1. 噪音接触要少
见过很多去过一次酒吧或KTV的患者就突发耳鸣或耳聋了;也见过许多年纪轻轻本该听力很好的却双耳高频听力显著下降了,询问相关病史了解了患者有长期戴耳机的习惯,甚至有人还戴着耳机睡觉;也有很多由于职业的缘故不得不接触噪音的人群,比如建筑工地或工厂的工人、机场工作人员、电话客服或销售等等。对于普通群众,建议尽量不要去过吵的娱乐场所,谨慎使用耳机,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下继续使用耳机,更不可以戴着耳机睡觉。要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正确用耳知识宣教,避免在青少年时代就出现过早的听力下降,影响学习和生活。对于不可避免要接触噪声的人群应该主动给予耳朵防护,如戴耳罩或耳塞等,工厂或单位应该定期开展职工体检,把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列为必检项目,监测听力变化,对于出现听力下降的人群建议进一步转诊至耳鼻喉科就诊。
1. 耳毒性药物要避免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比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顺铂、卡铂等抗肿瘤药物;水杨酸钠、利尿剂等。在过去有很多因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一针致聋”的例子,造成了终身遗憾。我们的建议是常见的耳毒性药物要尽量避免使用,对于耳毒性大的铂类抗癌药物在必须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联合用药,降低其毒性。有人可能要问这么多耳毒性药物我记不下来怎么办呀,没关系,可以用药前仔细查看说明书,如果明确写着可能导致耳聋、耳鸣等损害的及时跟主治医师反馈避免使用。
2. 养成不挖耳、不采耳的好习惯
毫不夸张地说在耳鼻喉科门诊我们每位医生每天都要接诊数例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为了让患者深刻体会不当挖耳或采耳导致的“可怕”后果,我往往会拍个耳内镜让患者直面这些蘑菇头样的真菌团块,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很多患者看后表示再也不去乱挖耳了。除了真菌感染外,耳道挖伤出血、红肿、甚至鼓膜穿孔的情况也都比较常见,因此建议广大群众不要痴迷于挖耳这项活动,如果觉得不舒服可以至耳鼻喉科就诊,寻找安全、卫生、专业的解决途径,不可以用未经消毒的挖耳勺等工具,更不可与别人共用挖耳工具。
以上只是爱耳护耳的常见方法,还有更多的方法大家可以平常关注我们的科普文章继续了解。愿大家都可以谨慎用耳,感知美好世界!
本文是唐冬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