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低下儿童的针灸疗法
智力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等。而影响智力的因素有许多,比如:饮食营养、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教育引导、社会实践及主观努力。智力看不见,摸不着,在没有智力评估以前,智力的高低似乎不能量化。而在有了智力测试后,智力的高低有了数据的支持。在此,引进一个概念--智商。智商,即智力商数,即IQ,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智商通常的算法为“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经过研究划分,智力水平可分为7个等级。
智力低下是指,小儿出生后或是婴儿早期发生的智力发育落后于平均发育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基一组疾病表现。一般IQ低于70或75即可认定为智力低下。
智力低下的儿童,其表现有: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8.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智力低下属中医的“痴呆”、“五迟”、“五软”、“惊胎”、“解颅”等症。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如《黄帝内经》有脑髓主神明的说法。而脑髓又由肾所生,所谓“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脑为髓海”(《灵枢·海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憎塞侯》中把病因责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患病所致,病机为阴阳不和或不足,致使心神悟塞,神识不明。我科开科以来,接诊治疗了大量的智力低下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治疗主要从补肾、养心、调肝三方面入手,也有用“醒脑开窍”法,辅以活血、化痰、补肾、消积等法治疗,疗效颇佳。对于智力低下患儿,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注射、耳穴等方式对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和阴阳,醒脑开窍,益智开言,调节情志等作用。
1.针刺疗法头针取穴:主穴:智七针,智九针配穴:言语障碍可选:语言1区、语言2区、语言3区/颞三针。
如有情绪障碍,脾气暴躁者可配情感区;注意力不集中者可心肝区;双手精细功能障碍:运用区。体针取穴:主穴:印堂、合谷、神门、通里、内关、三阴交,配穴:脾气暴躁者可加定神三针;口齿不清、流涎可加水沟、承浆、地仓、颊车;吞咽困难可加廉泉、哑门;少气懒言、气血不充可加足三里;睡眠障碍可加太溪。脾肾亏虚可加五输穴配穴。操作:头针体针交替进行,头针可留针1-2小时,如无癫痫等禁忌症患者,可加予行针(30分钟捻转一次)及电针(选疏密波,电针20分钟为宜)。体针则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7-10天,可进行下一疗程。
2.穴位注射取穴:主穴:肾俞、足三里、内关。操作:采用维生素B12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量根据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与浓度而定。每穴注0.5~1毫升不等。头面及肌肉浅薄处药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宜多。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休息7~10天,继续下一疗程。一般要求坚持三个疗程。
3.耳穴压丸取穴:心、肺、肾、肝、脾、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舌、脑点。操作:选取其中4-5个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一般取双侧,2小时按压一次;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智力低下的治疗时间较长,治愈率较低,但针灸疗法必不可少,且有简便效廉的效果。
本文是杨晓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