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彦彬 三甲
刘彦彬 主管康复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康复科

偏瘫患者脚踝的治疗

967人已读

偏瘫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良好的步行能力,也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偏瘫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后遗症就是步态异常,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转移及步行,而步态异常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足下垂、足内翻。患者在行走时步态为跨越状或划圈状,生活能力明显下降,所以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纠正足内翻,促进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是主要目标。

康复训练方法:

1、站立位牵拉跟腱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对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风患者中,由于患者早期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这种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跟腱,会出现挛缩;跟腱的挛缩会导致足背屈受限。继而在偏瘫患者的步行中会出现足的内翻、下垂。在对患者的治疗从一开始就要介入对跟腱的牵拉治疗。根据资料记载中风病人跟腱挛缩在发病后7—10之内就开始出现,3周之内的挛缩是可逆的,40天之内挛缩通过治疗手段可以缓慢恢复的,而超过180天是不可逆的。


在给患者早期治疗时,可以通过直立床,调整直立床脚踏板角度,对跟腱做牵拉治疗。通过早期牵拉跟腱,能预防跟腱的挛缩,为接下来诱发足背屈打下基础。

2、强化背屈肌肌力--胫骨前肌训练

除了上述跟腱挛缩导致了偏瘫患者的内翻、下垂,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足背屈肌无力也会导致足下垂、内翻。

偏瘫患者的动作诱发,在早期就要及时对各个部位开始诱发,当然脚踝的背屈也不例外,患者病情稳定后在第一次治疗开始就要对足的背屈诱发。足背屈动作的诱发方法很多,在这里我选取了两种比较好操作,见效比较明显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1) Rood技术皮肤刺激促进法


促进技术主要用于早期迟缓性瘫痪,肌肉收缩无力。治疗者位于患者患侧下肢处,让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治疗者一手把持患侧下肢立位,另一只手在患足外侧边缘做从脚的前方向后方的快速擦刷每秒2-3次,通过擦刷可以诱发出脚踝的背屈。在以后每次的治疗中通过反复的巩固治疗,患者就可以出现自主的足背屈。

2) 肌腱弹拨


治疗者位于患者患侧下肢处,让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治疗者用双手拇指按压腓骨头外侧面的腓骨长肌起始点,做肌肉起始处的弹拨,通过治疗者的弹拨病人会感觉到有酸疼的感觉,病人会出现腓骨肌的收缩,引起足背屈外翻。在以后每次的治疗中通过反复的巩固治疗,患者就可以出现自主的足背屈。

3、注重运动链的训练--练习直腿抬高训练


人体的运动,可以归纳为肌肉组成的运动链机制。运动链理论认为,人体是由若干可独立运动的肌肉及其连接组织共同构成的链系集合,而每个关节都可被视为人体运动链中的一个链接。当进行运动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人体按照运动顺序所进行的多关节、多肌肉活动的复杂整合。从生物力学特征来说,直腿抬高踝背屈,表现出髋关节从近端到远端,各环节按照一定顺序依次传递动能,使踝关节产生背屈。在直腿抬高训练中,屈髋、伸膝肌的动能传递效率直接影响着末端环节获得力量的大小。所以在训练踝背屈时,不能忽略直腿抬高所参与的肌肉,因为这些肌肉构成的运动链,在步行足廓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强化整体运动功能--行走

上述三点的治疗,最终的目标就是运动整合,只有运动的整合才能实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进行整合训练时可以练习上斜坡、下斜坡,直行、侧行、倒退行走。


居家康复训练:

1、放松:用按摩器,在小腿后面放松,足底放松,把紧张的肌肉组织、足底筋膜尽量放松开,一次10—20分钟。

2、脚踝的训练操:做脚踝的勾脚(背屈) 下踩(趾屈) 内翻 外翻 内环转 外环转六个动作,练习5分钟。

3、抗阻训练:在足背上放沙袋,练习足背屈,(阻力要小于动力)一组10个,歇10秒,练习10组。

刘彦彬
刘彦彬 主管康复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