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通常是指不能随意控制稀便或成形便,临床常将不能控制排气也归入大便失禁。大便失禁不是单一的疾病,它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的有类似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
成人的大便失禁男女无明显差异。通常患病率在11%~17%,不同性别之间患病率相似,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发病机制
影响肛门自制的因素包括完整的肛门括约肌结构、直肠顺应性、有效地排空、粪便性质和排粪量、肠道动力、盆底结构完整性、皮质意识、认知功能、活动能力等。正常排便是一个完整的躯体内脏反应过程,涉及结肠、直肠、肛门间的功能协调。当一种或几种控便机制受损而其他机制失代偿时就会发生大便失禁。
(一) 括约肌水平以上功能障碍
1. 粪便性状及胃肠道传输:
许多特发性大便失禁的患者存在慢性腹泻,常继发于肠易激综合征,这些患者乙状结肠压力和动力参数多高于正常人。
2. 直肠顺应性和动力:
当直肠顺应性下降,很少量的粪便将产生很高的压力,引起排便急迫和失禁。
3.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如果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受损且括约肌功能减弱,尤其是同时伴有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的患者,可能完全不知或不能控制粪便。
4. 直肠感觉:
许多大便失禁患者形态学检查显示括约肌完整,实质是和神经病变导致直肠排空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有关
(二) 括约肌功能障碍
1. 内括约肌随着年龄增长,压力由于肌纤维逐渐退化而进行性降低。
2. 耻骨直肠肌、肛管外括约肌的完整性如果损伤了,导致其不能收缩而使直肠来不及调整容量从而发生急迫性大便失禁。
致病因素
(一) 先天性因素
1. 肛门直肠畸形2. 脊柱裂3. 单纯骶骨发育不 4. 先天性巨结肠
(二) 中枢神经系统
1. 脑血管意外2. 帕金森病3. 多发性硬化4. 脊髓损伤
(三)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有下消化道症状包括腹泻和大便失禁,但发病机制不明。
(四) 老龄:
老年人大便失禁大体分为充溢性、存储性和括约肌性失禁三类。老年人的人群大便失禁与多因素相关,如尿失禁、日常自理能力受限、鼻胃管营养、身体活动受限、腹泻、与自主神经功能随年龄退化相关。
(五) 炎症性肠病: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有排便频率增加(>80%)、急迫感(>80%)、排便不尽感(75%)和里急后重(63%),常见于溃疡活动期,这些症状与近端结肠有无病变无关,与炎症期易激惹的远端结肠和直肠相关。
(六) 直肠排空障碍:
粪便嵌塞是大便失禁重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影响老年人。
(七) 直肠脱垂:
大约2/3直肠脱垂和30%~40%有症状的直肠内套叠患者发生大便失禁。
如何检查
最为常用的是肛门直肠指诊。当指诊肛管长度和周围组织时若发现有缺损,提示括约肌损伤。当然,无缺损不能排除括约肌损伤。指诊可以评估静息和收缩状态下括约肌的张力,阳性结果为静息或收缩状态下括约肌张力较低,指诊也能评估肛管长度、耻骨直肠环的完整性或肛直角。要求患者做肛门收缩动作以评估盆会阴功能。
一些特殊检查可用发现大便失禁发生的潜在机制,包括肛管直肠测压和感觉测试、球囊逼出试验、阴部神经运动潜伏期、阴部神经运动潜伏期、盐水灌注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排粪造影、腔内超声和磁共振
如何治疗
(一) 一般治疗:
1. 药物治疗:
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大便失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①填充剂药物;②止泻药物;③通便方案伴去除梗阻。
2. 通便治疗:
便秘患者也可能发生充盈性大便失禁。口服乳果糖加每日甘油塞肛、每周洗肠一次的方法,大便失禁发作次数减少35%,污染衣裤情况减少42%。
3.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是通过视、听或其他感觉信息提高患者控便能力,加强括约肌正常的收缩。
4. Secca术:
应用射频电流刺激引起离子摩擦运动,产生热能,热能传递使胶原立即收缩,使肌肉在重塑过程中变短变紧,张力增加。
5. 注射疗法:
注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硬化剂最初成功治疗尿失禁,可用于内括约肌异常导致的轻度大便失禁。
(二)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选择的标准是难治的、严重的大便失禁;有括约肌损伤或有阴部神经病变,当损伤较广泛,括约肌断裂或既往括约肌成形术失败的患者可进行括约肌替代术
1.括约肌成形术
2. 肛后盆底修复术
3. 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
4. 臀大肌移植
5. 骶神经刺激
6. 人工括约肌植入术
7. 肛管缩窄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