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们该知晓哪些常识?
倘若经过孕期的充分考虑,准爸爸妈妈们决定保留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那么爸爸妈妈们在宝宝出生后又该知晓哪些常识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爸爸妈妈们最为关心的四个问题——先天性心脏病宝宝的症状、疫苗接种、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
01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与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会大相径庭: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完全没有父母可察觉的症状,仅仅在体检时被发现有心脏杂音;
▍有些宝宝可出现奶量完成少、体重增长缓慢、易罹患反复呼吸道感染;
▍少数宝宝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青紫。
需要提醒爸爸妈妈们注意的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症状并不一定总是成正比,有些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当疾病进展至一定程度时可出现宝宝心脏功能骤然衰竭、甚至猝死。
因此爸爸妈妈们必须定期带宝宝进行随访检查,切不可因为症状不明显就误以为疾病轻微而掉以轻心。
02
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更应进行疫苗接种
社会上流传有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先天性心脏病宝宝不能进行疫苗接种。其实,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可能较健康儿童更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更有必要进行疫苗接种。
目前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是:
▍单纯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应该按正常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罹患遗传综合症的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可能合并存在免疫缺陷,如DiGeorge综合征,应进行免疫功能评估,评估前不应进行活疫苗的接种,包括卡介苗、轮状病毒疫苗、麻腮风疫苗和水痘疫苗。此外,这部分合并免疫缺陷的宝宝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建议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正常程序之外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种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在接受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后有短暂的免疫抑制期,因此疫苗接种应调整至术后2-3个月。
03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时机需个体化对待
每个先天性心脏病宝宝的最佳治疗时机取决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宝宝的年龄及体重。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存在一定自愈机会,譬如新生儿轻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等,因此不必急于治疗,只需定期检查;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虽然无法自愈,如法洛四联症、大型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狭窄等,但大多可选择至婴儿晚期、学龄前期、青春期进行治疗,避免低龄、低体重带来的额外手术风险或降低多次手术的可能性;
▍而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房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等,一经发现应及早治疗,以避免延误治疗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最佳治疗时机的选择是个比较复杂的临床问题,爸爸妈妈们必须定期复查,听从有经验的儿童心脏专科医师的指导。曾经有一些家长听取了一些不正确的建议,盲目的等待,结果使得原本治疗效果良好的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最终失去了治疗机会,追悔莫及。
04
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外科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手段。目前在上海、北京等心脏中心,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病死率约1.3%~1.9%,婴幼儿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死亡率也降至5%以下,与国际水平接近。
微创介入治疗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指通过非开胸途径,将特种的导管和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达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以替代传统外科手术,可治疗的疾病种类包括了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狭窄等。
微创介入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创伤小,无需在胸背部切口,无需打开胸腔和心脏,仅在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用针穿刺进入(不留疤痕),对心功能损伤小;
▍治疗时无需体外循环,这样可以避免体外循环的相关并发症;
▍由于介入治疗出血量极少,无需输血;
▍术程短,约1~2小时;术后恢复快,手术当日~术后3天即可出院。
宝宝的先天性心脏病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治疗,应该听从儿童心脏专科医师的建议,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必须接受传统外科手术,如法洛四联症、大型室间隔缺损,特殊部位的房间隔缺损等。爸爸妈妈们切忌追求创伤小而盲目选择微创介入治疗,可能会造成治疗失败或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们需要带宝宝进行定期检查,在儿童心脏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有计划地接受疫苗接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采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治疗。
相信在爸爸妈妈和医生的共同细心呵护下,先天性心脏病宝宝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治疗,得以健康地成长。
本文是吴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