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儿童医院胸腔镜微创治疗先天性肺囊性疾病(肺囊肿和隔离肺)介绍
近年来,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对疾病的认知,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疾病(肺囊肿和隔离肺)发病率逐渐升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长。由于病变组织压迫正常肺组织发育空间,容易导致肺部感染且在长期反复感染后可能导致癌变,目前国内外均主张早期手术切除治疗。
上海市儿童医院从2014年开始,开展胸腔镜微创肺叶切除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在手术经验、手术时间及开展例数方面,在国际和国内均取得了领先地位。胸腔镜微创治疗先天性肺囊性疾病,我们具有以下优势:
专业团队
儿童胸外由于专业性强,相对于成人,对微创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对术中麻醉安全,包括应用封堵器单肺通气的技术,术后监护及护理均要求更高。通过多年的建设,上海市儿童医院已逐渐形成了专门针对儿童肺囊性病变的专业手术、麻醉和护理团队,成立了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小儿胸外科肺囊性病变专病诊疗中心。
技术成熟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上海市儿童医院胸外微创技术已完全成熟。能腔镜下成功处理各类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如新生儿巨大肺囊性病变,叶间裂发育不全或不发育,多叶病灶一期手术治疗,炎症,严重粘连等),并保持中转开放率控制在极低水平,为保证孩子接受微创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更好的保障患儿的肺功能,一直是业界和患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儿童医院小儿心胸外科在不断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克服各种技术壁垒,开展了解剖性肺段切除,既保证了肺组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又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病灶残留与复发,到目前为止,接受我院肺段切除的孩子均恢复良好,暂无确切复发病例。
擅长处理疑难重症肺复杂病变,特别是单侧多个肺叶病变,一直以来是国际上治疗难点,以前只能通过全肺切除来治疗该复杂病变,术后对孩子影响较大。通过我院开创性开展微创精准手术和解剖性肺段手术,一期完成多叶的肺段切除,达到最大程度保留患侧肺组织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快速康复
随着专业化和手术精细化程度的深入,进一步减少了术中创伤,加快患儿术后恢复。
上海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提高手术精准程度,对于病灶切除尽量做到精准,尽可能实施微创下肺段切除(传统肺叶切除),减少术中对正常组织的干扰,减少术中出血(部分达到无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等。现患儿基本实现隔离肺术后无管化(无尿管、引流管等)。
隔离肺手术当天转出重症监护室。肺段切除患儿术后4-6小时正常饮食和活动,术后24小时内转出重症监护室,极大减轻患儿痛苦。术后超低并发症率,术后1-3天出院。
可吸收材料应用
术后是否有医用材料残留,残留物是否对孩子以后产生影响,是目前父母担心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我科肺囊性病变手术尽量采用超声手术刀、可吸收结扎夹、可吸收缝线等。其中可吸收结扎夹在术后6-8个月可完全吸收,微创伤口小且无需拆线,可达到术后无任何材料残留的最理想效果。
病例分享
闪宝宝,1月10天,因“呼吸困难1周”入院。其母亲产检22周时即发现左肺囊性病变,定期产检,肺部病变虽无明显缩小趋势,考虑宝宝其他一般情况尚好,未出现明显胎儿水肿等,家长毅然决定继续妊娠把宝宝生下来。患儿出生过程基本顺利,但出生后即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费力,喂养困难,每次吃奶都满头大汗,体重也不增加。入院前1周时,因为接触了“感冒”的大人,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点头样呼吸,面色口唇发青。心急如焚的家长把闪宝宝送至当地一所三甲医院,立即收治入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运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行CT提示左肺巨大囊性病变,压迫纵膈向右推移,当地医院对如此小年龄患儿的巨大肺部病变束手无策,宣告病危告知随时生命危险可能。
在家长坚持努力下,联系我科并从外地带呼吸机转运至我院急诊。我科立即迅速收治,并根据CT报告制定了诊疗方案。当天急诊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切除术+肺修补术”,术中见左肺上叶多发气肿,肺组织呈囊性病变,下叶受压,电钩游离肺门处左上肺动脉,有3支,予8mm可吸收结扎夹共3枚阻闭后离断;游离左上肺静脉,予12mm可吸收结扎夹1枚阻闭+丝线结扎后离断;游离左上支气管,予12mm可吸收结扎夹1枚阻闭+丝线结扎后离断;游离异常血管,予12mm可吸收结扎夹1枚阻闭+丝线结扎后离断;下叶与上叶的分界处依次予8mm可吸收夹3枚阻闭后离断,完整切除左肺上叶;鼓肺,下叶复张满意。手术顺利,术后10小时患儿顺利撤除呼吸机。1周后顺利出院。

图1.术前胸部CT,可见左肺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含气囊腔影,最大囊腔约51.9mm*28.7mm*22.6mm,局部血管支气管束稀疏、稍紊乱,纵膈受压向右侧推移。考虑为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可能性大,两肺感染伴实变

图2

图3
图2、图3.术后1周:左肺囊性病变切除干净,左肺下叶完全复张,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等气道通畅。图3可看到可吸收结扎夹显影。一般在术后6-8个月吸收消失。
本文是李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