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位新膀胱术后自我管理要点(科普版)
原位新膀胱术后自我管理要点(科普版)
曾晓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
原位新膀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膀胱切除术后膀胱的替代重建方案,这个手术的方法是用一段患者自体的肠管(一般用回肠,偶用结肠)通过去管化处理,重新构建一个类似球形、容量适当、和原来膀胱功能近似的暂存尿液的储尿囊,患者不用另外腹部造口改道,经原来尿道和括约肌系统自行控制排尿。这个手术目前虽然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广泛采用,但在国内由于手术复杂、关键技术要求甚高,对于国内大多数基层医院外科医生们往往望而却步,在国内仅仅在数家大型医院优势泌尿外科少量开展。然而,这种手术取得成功将为患者重新获得新的可以自控的膀胱,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克服了皮肤造口患者诸多心理、社交和日常维护的困扰!作者的团队目前70%以上的全膀胱患者采用这种术式,并且用腔镜微创技术将手术创伤降至最小,给许多不希望改道造口的高危膀胱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更优化的选择。不过这种重新构建的膀胱不完全等同于患者以前的原始膀胱,其术后管理、术后新膀胱的训练、新的排尿习惯的养成对于保护这个新膀胱和患者的肾功能至为重要,本文将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要点梳理了一下,希望对原位新膀胱的患者有所帮助!
一、冲管防止堵管:患者术后2周到达出院标准出院后一般仍然会保留尿管和新膀胱造瘘管(输尿管支架管已拔出),这时候由肠道构建的新膀胱产生的肠道粘液仍比较多,容易堵塞尿管,患者应该每日多饮水,保持每天尿液量在2000-3000ml,防止尿液堵管,如果堵管可用50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冲出堵塞引流管的肠粘液,保持两个管子引流通畅;
二、拔尿管后的排尿和尿失禁:一般在术后4周拔除尿管,患者开始自行排尿,此时仍保留肚皮上的新膀胱造瘘管;患者拔除尿管后即夹闭新膀胱造瘘管尝试自行排尿。患者刚开始排尿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尿失禁,这一般在一周后就快速恢复,不用太担心,可以临时用一些成人尿不湿应对。
三、新的排尿方式——定时腹压排尿:回肠新膀胱和原来有平滑肌组成的原始膀胱不一样,对尿量的感知远远不如原始膀胱,因而不能准确感知尿液储存的多少,所有患者前期必须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一般刚开始时候1-2小时排尿一次,每次尿量100-300ml,不要超过300ml!循序渐进,慢慢拉长排尿间隔和增加单次尿量(单次最大尿量不超过300ml),夜间排尿1-3次,可以定个闹钟保证夜间排尿。每天24小时8-15次排尿都是正常的。尽可能坐位或蹲位排尿,运用类似解大便时的腹压排尿。后期养成新的排尿习惯后可以站立排尿。刚开始排尿后可以放开肚子上的新膀胱造瘘管观察残余尿量,残余尿量小于稳定100ml为拔除新膀胱造瘘管的标准。
四、其他注意事项:前期如果残余尿偏多可以尝试用双拳按压下腹部辅助排尿,尽可能每次排尽尿液;一般在半年后新膀胱的粘液会大大减少,更像原始膀胱。然而前期拔除尿管和新膀胱造瘘管后仍有可能出现粘液堵管,尿液完全排不出来的紧急情况,这时候就要去医院上尿管,冲洗粘液。所以保持足够的饮水量防止粘液堵管是很重要的策略。少数患者肠道粘液腺丰富,有较多的粘液分泌,一不小心就堵塞尿道,影响排尿,这时候患者最好学会清洁自行导尿技术,这个技术很简单,尤其对全膀胱切除后的患者,由于没有前列腺的阻挡,男性患者均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掌握这项膀胱管理终极技术。最后定期去医院复查也很重要,一般术后前半年每个月均需要去找手术医生随诊,和医生一起制定和调整新膀胱的术后管理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新膀胱储尿、排尿效果!
手术团队: 曾晓勇、陈瑞宝、詹鹰、尹懿胜、占学军、车悦、梅江、梁昌等
科研团队: 曾晓勇、王桎仙、汪静、任翔、李星、尹懿胜、田逸群等
本文是曾晓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