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吕春英 三甲
吕春英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 孕育中心

中医药助力女性安度更年期

134人已读

更年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是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状态。早在《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七七49岁描述的就是更年期,一直到今天这个数字都是比较准确的。据统计,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现在一般认为更年期年龄约45-55岁。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减少,会引起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也称绝经综合征。也就是45-55岁的女性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烘热出汗,眩晕心悸,烦躁易怒,抑郁健忘,神疲乏力,失眠多疑,白带减少,阴道干涩,皮肤干燥,或骨质疏松,关节酸痛等症状。大多数患者检查提示无器质性病变;血性激素中E2水平低下,FSH、LH升高。

近年来有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上升的趋势。

年轻女性因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经放射治疗后,也可以出现更年期综合征。

治疗有心理疏导和服镇静助眠药、钙剂等对症疗法,症状严重者用激素替代疗法,但激素替代疗法有许多副作用和禁忌证,如原因不明的阴道流血,乳腺癌,肝肾功能异常,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史,乳腺良性疾病,糖尿病,血栓形成倾向,偏头痛等等,都需要禁用或慎用。而用中医疗法重点在于整体调节,辨证治疗 ,以补肾为主,兼调他脏,标本兼治,以达到“阴平阳秘、这、精神乃治”的目的。即用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既有良好的疗效,又副作用少,能为绝经前后女性安度更年期保驾护航,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的优势。


祖国医学称该病为“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古籍《金匮要略》亦称“脏躁”。中医认为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子宫功能减退,月经将失调而至断绝,属于自然的女性生殖生理现象。但有些女性肾衰、天癸竭的过程或程度突然加速或加深,或者因社会、心理因素的干扰较强,必然引起肾阴阳的失衡,心肝气火偏甚,子宫不再排经,冲任气血不再下泄,上逆犯于心肝脾胃,出现一系列证候群,发为更年期综合征。从出现的证候群可知,本病证主要由阴虚水少,肾衰所致,并与心肝郁火有关。凡心肝郁火者,不仅耗阴伤液(水),而且凝痰致瘀,特别是心乃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心阴心液(水)亏乏,质地硬化,痰瘀内阻,心肾失宁,血脉不利,从而出现了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因为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关键在于衰老过快、过早,影响生命节律,故必须要调治。


综上,本病证主要在于阴虚少,心火偏旺。阴虚水少者以肾为主,但也有心阳虚,心液少致心火旺者。所以辨证论治分型有肾虚心热证、心阴虚心火旺证、心阳虚心热证,或兼夹气郁证,或兼夹痰浊证,或兼夹瘀血证。由于中医药疗法是辨证求因,辨证分型,对证治疗,所以治疗效果良好。


病例分享:

朱某某,女,46岁。初诊:诉近1年因工作压力大,心情逐渐烦躁。近半年出现月经紊乱,或先期,或后期,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伴有烘热出汗,不易入睡,性情急躁,头晕腰酸,目涩口干,白带减少,舌质红,苔黄少,脉细弦数。查B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辨证为肾阴虚心热证,拟治法为滋肾清心,养液安神,用清心滋肾汤加减。药用钩藤(后下)15g、莲子心3g、黄连3g、青龙齿(先煎)10g、生地黄10g、炙龟板(先煎)10g、山萸肉10g、怀牛膝10g、麦冬10g、酸枣仁10g、生牡蛎(先煎)30g、丹参10g、麦芽10g、陈皮6g、甘草6g。予服7剂。二诊: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遂予原方再服7剂。三诊:诉症状基本消失,唯睡眠偶有早醒、梦多,原方加紫贝齿(先煎)10g。四诊:睡眠转常,要求调理月经。后改用补肾调周法调理月经。

综上,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到了这个年龄不要害怕,要充分认识这些更年期变化的规律,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好自我调节,家人也要多一点理解和关怀。如出现了更年期综合征,也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不要悲观失望,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并及时就医,以达到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吕春英
吕春英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 孕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