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靖涛 三甲
李靖涛 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消化内科

胃镜查出的胃黏膜萎缩、肠化会变成胃癌吗?

364人已读

很多人看到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上的“胃黏膜萎缩伴肠化”便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如果放任其发展,很快就会变成胃癌,或者经常问医生“是否已经得了胃癌”,那这一忧虑是否有道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认识一下胃的组织结构。

胃壁由内向外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胃黏膜层主要由“管状”胃腺体构成,具有分泌黏液(黏液细胞)、胃酸(壁细胞)和胃蛋白酶(主细胞)的功能。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黏膜层变薄,腺体减少的情况。肠化是肠上皮化生的简称,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也可认为是“胃里长出了肠子的细胞”。

正常状态下,不同器官各司其职,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当炎症和各种有害因素长期反复刺激胃黏膜时,体内就会产生这种适应性反应。即胃黏膜上皮被类似的(但不完全相同)的肠道黏膜上皮取代,肠黏膜上皮长错了地方,就像棉布衣上补了一块化纤布的“补丁”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胃黏膜萎缩是机体“老化”的一种表现,而“肠化”可以看作是萎缩之后胃黏膜修复的一种反应,是“萎缩”的一种标志。李兆申院士团队在《早期胃肠癌探秘——百姓必备的知识》一书中指出,60岁以上的人,90%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肠化”。

此外,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伤胃药物如阿司匹林、止痛药等;长期吸烟、饮食和生活习惯不佳也是导致“萎缩”和“肠化”的可能原因。

“萎缩”和“肠化”在胃镜检查中非常常见,但胃癌的发病率却远远没有这么高。据柳叶刀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年发生率为0.1%~0.25%,肠化患者的胃癌的年发生率为0.25%。所以,“萎缩”和“肠化”虽然在医学上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会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但二者距离胃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绝大部分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会癌变。

因此,大可不必将“萎缩”和“肠化”视作胃癌的代名词,但也应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胃癌危险因素,1~3年定期复查胃镜。

“肠化”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包括小肠型化生结肠型化生前者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癌变率很低。后者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但在肠型胃癌旁的黏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结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需要密切随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靖涛
李靖涛 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