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瘢痕的形成及治疗原则
01
瘢痕的形成过程
· 急性炎症期: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
· 伤口收缩: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14天左右停止。
·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第5~6天起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 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覆盖在肉芽组织表面,当这些细胞相遇时,则停止迁移,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皮。
根据瘢痕的组织学分类,分为表浅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
02
影响瘢痕增生的因素
内在因素:种族、年龄、部位等。
外在因素:手术切口与缝合质量、损伤的程度、感染、异物、慢性机械性刺激等,应熟悉解剖、精细操作,严格无菌,做好术后护理。
03
瘢痕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表浅性瘢痕:真皮浅层,原因多由于轻度擦伤、浅度烧伤(Ⅰ°~浅Ⅱ°)、浅表皮肤感染。
处理:无需特殊处理或一般美容药物涂抹。
增生性瘢痕:累及真皮深层(网状层)的创伤均可形成增生性瘢痕。见于深Ⅱ°及以上烧伤或浅Ⅱ° 烧伤感染、切割伤、中厚皮片供皮区等瘢痕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面,扪之较硬,界限清楚。
处理:美容手术可帮助解决外观及相关部位因瘢痕所致功能障碍。
萎缩性瘢痕:见于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如大面积Ⅲ°烧伤,创伤后组织缺损伴慢性溃疡及其愈合之后,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
瘢痕疙瘩:常见于前胸、颈部、肩部及上臂三角肌区域。好发年龄30岁以下青壮年。外观色红、坚硬,突出皮肤表面,可呈蟹足状(蟹足肿)。
处理:影响美观的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04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 加压疗法--原则:一早二紧三持久;
· 放射疗法:适用于病理性瘢痕的治疗,通常作为手术后预防复发的辅助疗法;
· 药物治疗: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瘢痕局部注射类固醇,主要是疤痕内局部注射(如曲安奈德等)或配制成霜、膏,涂抹、贴敷。适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
· 其它治疗
硅类制剂:最常用的有美皮护、疤痕敌、硅酮霜、瘢痕贴等,方法为外贴、外涂等,使用方便、简单、无局部不适或不适感轻微。适用于术后或烧伤后早期应用;
理疗:激光照射、冷冻、蜡疗、超声离子透入等。
手术治疗
1.原则:仅针对由于瘢痕部位所致功能障碍者。
2.时机:增生性瘢痕一般在6m~2y方趋成熟,所以须待瘢痕6m~1y之后进行。
3.方法
(1)浅表性瘢痕 一般无需手术,若手术直接切除并予以缝合。
(2)凹陷性瘢痕 须予以填充,必要时加转移皮瓣。
(3)线状瘢痕 “Z”或“W”形手术。
(4)蹼状瘢痕 成形术。
(5)大面积瘢痕 组织扩张术加移植术
(6)磨削术
本文是王怡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