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患者如何饮食、运动,如何预防急慢性并发症?干货总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减少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加,糖尿病既是终身疾病,又是使人致残、致死的重要慢性病,也是我国四大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提高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预防或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
脑血管病:脑梗塞[中风]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截肢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人体内葡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病,是内分泌疾病中最多见的病种之一。
特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及尿中有糖.
二、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疲倦、口渴、易饿、多尿、口干、体重减轻,肢体麻木刺痛等
三、糖尿病的病因
遗传、环境因素、肥胖、药物、饮食.
四、糖尿病治疗基础(饮食+运动):
不仅要控制主食(每天总量约为5~6两)(定时定量),主要控制一日的总热量.
一天吃多少?
1、每天吃2-3个拳头大小的碳水化合物(55%)(约为5~6两),比如馒头、米饭、花卷等。每顿吃一个拳头大小(2两左右)就够了。如果年轻,运动量大、体力活动多就可以添一点;如果是老年患者,运动量比较小,那么一定不要超过这个量。建议粗粮或者是精+粗搭配。
粗粮有:玉米、糙米、紫米、黑米、小米、高粱米、燕麦、荞麦、麦麸等。
也包括: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豌豆等,还有红薯、山药、马铃薯等。
炒菜时用植物油或深海鱼油,不要用动物油,低盐低脂。
2、蛋白质(15%~20%):
一个人每天摄入蛋白质的糖量约为每千克体重1克。如果你的体重有60千克,那么-天所需的蛋白质约为50~100克。50克蛋白质,若换算成瘦肉(指去皮鸡肉、鸭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禽畜肉)相当于食指与中指并在一起的大小: 若换算成鱼虾、禽蛋或者豆制品,大约相当于一个掌心大小。一个成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100克(2两)以内。大约相当于“一个掌心的鱼虾+两指长宽”。
3、油脂(25%~30%):每天一个拇指尖
每人一天的油脂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内,-|个大拇指尖(第一 节)就差不多了。如果是三口之家,那就是全家天摄入3个大拇指尖的量就够了。
4、蔬菜:一天1到2捧
捧两手一捧的青菜量大约有500克,每天进食500~ 1000克蔬菜可满足需要。当然此处所说的蔬菜是指低碳水化合物的绿叶蔬菜,如白菜、菠菜、卷心菜、豆芽等。但要注意的是,像土豆、山药、红薯、莲藕等根茎类蔬菜由于淀粉含量较高。应该按主食来算,如果吃了这类蔬菜就要将其所含能量从主食中扣除;另外,果仁类(如花生米、核桃仁等)油脂含量很高。也不能按蔬菜对待。
5、糖尿病患者禁食稀饭、汤面、油炸食物、含糖饮料、含糖口服液、坚果类食品、糕点类食品、肥肉、高糖水果。
6、什么情况下可以吃水果?
空腹血糖在 7.8 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10 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 7.5% 以下,近期没有血糖忽高忽低可以吃水果。
而且要定时定量吃水果。建议每天摄入新鲜水果 200 克(大概是自己拳头大小),分 1~2 次进食。如果量达到200-250克,就要从全天的主食中减掉25克(半两),以免全天总能量超标。
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 100 克,或在饥饿时及体力活动之后,作为热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在上午 9~10 点,下午 3~4 点比较好。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用番茄、黄瓜、菜瓜等蔬菜当水果吃,等血糖平稳后再选择水果。
选择什么水果好?
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新鲜水果。
a、推荐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少于10克的水果,包括青瓜、西瓜、橙子、柚子、柠檬、桃子、李子、杏、枇杷、菠萝、草莓、樱桃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20-40千卡的能量。
b、慎重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为11-20克的水果,包括香蕉、石榴、甜瓜、橘子、苹果、梨、荔枝、芒果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50-90千卡能量。
c、不宜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高于20克的水果,包括红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干果,以及果脯应禁止食用。含糖量特别高的新鲜水果,如红富士苹果、柿子、莱阳梨、肥城桃、哈密瓜、玫瑰香葡萄、冬枣、黄桃等也不宜食用。此类水果每100克提供的能量超过100千卡。
不要喝果汁,容易造成血糖升高,水果罐头也不要吃。
7、适当的运动可改善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视病人个体健康状况而定。
体力活动种类及水平(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
最轻度:散步 乘车 做家务 购物 浇花
轻 度:步行 广播操 平地骑自行车
中等度:慢跑上搂 打排球 登山
高强度:长跑 跳绳 游泳
少饮酒、不吸烟.
(1)运动锻炼的方式: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以进食开始计时)。
(2)运动量的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简易计算法为:心率=170-年龄。活动时间为30~40分钟,包括运动前作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时的整理运动时间(达到应有的运动强度后坚持20~30分钟的运动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渐延长,每天1次,肥胖病人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者最好每天定时活动。若有心、脑血管疾患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3)注意事项:①运动前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②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中需注意补充水分,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并暂停运动。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当血糖>14mmol/L,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③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以备急需。④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五、糖尿病足的预防(糖尿病截肢的几率比普通人大40倍以上)
1.有以下情况一定要注意:足部溃疡史、手脚麻木、触觉痛觉减退甚至消失、足发热、皮肤不出汗、肌肉萎缩、脚变形,变成鹰爪样趾、运动引起小腿肌肉疼痛或脚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下组织萎缩,足畸形等。
2.最好每天观察脚一次 ,看是否有感觉减退。
3.每天洗脚,但切记不可用过热的水洗脚(37°),宁愿冷也不能热,烫伤会使感染的几率增大,很多人因为烫伤最后截肢。
如果脚比较干燥,可以涂点油,千万不能因为脚干最后导致脚裂开,自己也不要随便刮脚上的皮。有人因为撕掉脚上一点皮最后导致严重的感染。
4.防止外伤。不要穿拖鞋出去,不要让脚露在外面,万一受伤。一定去消毒处理一下,不管大伤小伤,记得处理。因为糖尿病一旦脚发生外伤愈合起来就会很慢。鞋子袜子不合脚就不要穿。
5.多进行腿部运动,比如步行。在家也可以活动活动。不要盘腿坐或跷二郎腿。
6.皮肤痒的时候不要乱抓,抓烂很容易感染。
7.糖尿病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可能,要保护眼睛,晚上早睡,不要晚上刷手机。
六、血糖控制目标(根据患者年龄、合并症、并发症、高危因素、预期生存寿命等有所不同,具体可咨询主治医师):
严格控制
空腹或餐前血糖:
4.4---6.1mmol/L
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6.1---7.8mmol/L
一般控制
空腹或餐前血糖:
6.1---7.8mmol/L
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0.0mmol/L
宽松控制
空腹或餐前血糖:7.8---10.0mmol/L
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3.9mmol/L
七、糖尿病的自我血糖监测:
(药店里买血糖仪,血糖值按日期时间记录在本子上,复诊时拿给医生看)
1.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血糖,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前血糖(比如周一、周三、周五),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测空腹+早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
2.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
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前血糖(比如周一测空腹血糖、周三测早餐后2小时血糖、周五测晚餐前血糖),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测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前血糖+晚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
3.血糖加测情况:
加测凌晨0点、3点的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原因:如果以前有出现第二天的空腹血糖要比前一晚睡前的血糖高,这个时候有必要加测凌晨血糖,看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现象(做好记录,用药方法不同,给门诊医生看)。
4.其他时间:赴宴,运动,情绪波动,自己感觉不适时。
八、预防低血糖
1.(低血糖: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
发生一次低血糖,相当于你没控制血糖,甚至比那个高血糖还要严重。
2.低血糖的症状:头晕,眼花,出冷汗,神志模糊,颤抖,心慌,面色苍白,躁动等等。感觉不对劲就马上去测一下血糖。(糖尿病病人建议随身携带血糖仪和糖块)
3.如果真低血糖了,赶快吃点糖果、巧克力、馒头,面包等。喝点糖水也可以。
4.随身携带糖块或苏打饼干,一旦在两餐间、夜间突然出现心慌、多汗、乏力,说明有低血糖发生,立即进食糖块或甜饼干,如果不是因为上一餐进食太少或运动量过大,说明因为药物过量,需要减少用量。如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按量进餐,暂不服药或减少药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九、定期门诊随访:
1.定期内分泌科门诊随访,不适及时就诊,随访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功能、尿常规、粪常规+OB、心电图、腹部超声、血管超声、心脏超声、胸部CT、肌电图、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等。
2.血糖有波动时做好记录,到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自己不要随便停药和调药。同时做体重、血压、饮食、用药的情况记录。
3.内分泌专科门诊(每周一到周五)
内分泌专家门诊(每周三上午)
本文是罗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