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血小板增多症的问答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一种类型,属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血小板增多、伴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并发症为特征表现。
ET好发于老年人群,50-7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女性稍多。ET的发病原因仍不确切,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或者与其他类型的MPN发病相关。与相关的 JAK2、CALR 或 MPL基因突变相关。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表现为血栓形成或出血,但也经常有患者没有什么症状,只是偶然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升高后诊断。约10%的ET患者诊断时可触及轻度脾肿大。

Q1 血小板升高到多少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
A:血小板计数持续高于450×10^9/L。
Q2 什么原因可能引起血小板增高?
A: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克隆性血小板增高、反应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克隆性血小板增高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伴环铁幼粒细胞的难治性贫血以及血小板增多、5q-综合征等;怀疑上述疾病时需要进行骨髓象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等检查进行诊断。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常因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FN-γ)起始,肝促血小板生成素驱动,见于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等。
急性失血、血小板减少后恢复(反弹性血小板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运动、药物反应(长春新碱、肾上腺素、全反式维A酸)可能引起血小板一过性升高。
铁缺乏、脾脏切除或先天性脾缺乏、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或炎症、溶血性贫血等可见持续性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针对病因治疗可能缓解血小板升高的问题。
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促血小板生成素基因、MPL基因或其他未知基因突变造成的罕见疾病,偶有血栓形成或出血,临床表现大多轻微,遗传学原因不清。
假性血小板增多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急性白血病中细胞质碎片、红细胞碎片、菌血症等,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Q3 血小板增高需要做什么检查?有必要做骨穿吗?
A:疑似诊断ET的患者需要完善以下检查:
① 外周血细胞计数;② 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 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JAK2、CALR和MPL基因突变检测;⑤ BCR-ABL融合基因;⑥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⑦肝脏、脾脏超声或者CT检查。
基因检测可采用外周血进行检查。骨穿检查是鉴别ET与其他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果目前血小板升高程度不明显,可不急于进行骨穿检查。但对于相关基因突变阴性、根据症状、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疑似ET患者,建议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检查。

Q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风险和预后怎么样?
A:血栓形成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或既往有血栓病史是血栓并发症最有力的预测因素。动脉血栓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如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血管系统(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
严重的出血较血栓形成少见,主要影响鼻黏膜、口腔黏膜和胃肠道。
部分ET患者可进展至骨髓纤维化(首个10年发生率为3-10%),少数可进展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个10年发生率为1-2.5%)。
Q5 患者需要关注什么症状表现?怎么和医生讲得更全面?
A:患者和医生沟通时,可以注意是否存在以下症状:
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是否有类似的患者。
Q6 血小板升高到多少需要治疗?
A:血小板高于正常值需要定期复查,一般血小板升高到600-800×10^9/L需要考虑治疗。
ET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并发症。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以下,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血栓病史、基因突变情况、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Q7 血小板升高需要配合中药治疗吗?
A:血小板升高建议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当血小板升高达到1000-1500×10^9/L,应用羟基脲等降细胞治疗可较明显地减少血小板数量,降低血栓事件风险。
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清肝化瘀、攻补兼施的基本治则,化瘀通络,调补身体的虚损与有余,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对于出血及血栓风险偏低的患者,纯用中药效果更佳,中高危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改善症状,有利于稳定血小板数量,改善预后。
本文是李琦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