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为什么血小板少了呢?
有些患者朋友在体检或就诊时偶然发现血小板降低了,为什么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呢?
一提到血小板减少,大家常联想到电视剧中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或者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首先隆重介绍一下我们的主角—血小板。
血小板是由骨髓内巨核细胞多倍体细胞产生的无核血细胞,它在血液循环中与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密切接触,监视内皮的完整性。当血管壁发生损伤,血小板可以与内皮下相关蛋白结合,启动止血过程,释放凝血因子,募集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血栓以加速凝血。此外,在破损处活化的血小板,也可为凝血反应进行提供场所,生成纤维蛋白,稳固血栓。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缺陷都可能引起出血。血小板还在炎症反应、组织重塑以及创伤修复方面有重要作用。
成年人每天产生的血小板数量为1×10^11,必要时,这一数目可以增加20倍或更多,其中三分之一的血小板储存在脾中,另外三分之二在血液中循环。引起脾脏增大的疾病,可以导致更多的血小板滞留在脾中,使循环中血小板数减少。因此,血小板的分布会影响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尽管如此,血小板分布异常很少引起显著的出血。
在正常情况下,人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的平均寿命为7-10天。每天,大约有10-12%的循环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系统所清除,主要是通过脾脏和肝脏的巨噬细胞。血小板破坏过多,也会导致血小板数目的减少。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其血小板存活时间显著缩短。而骨髓衰竭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其血小板存活时间则轻度降低,主要是因为随着血小板计数的降低,身体每天消耗的血小板在减少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在一些健康人群中,经常发现持续性血小板数目轻度降低。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6.9%发展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12%发展为非ITP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有2%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血小板减少可由单一因素造成,例如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多或者脾储存池异常,但临床上也会有多种其他因素参与,因此需要专科医生的全面判断。
血小板减少的分类
I 假性血小板减少
A 抗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
B 血小板卫星现象
C 抗磷脂抗体
D 糖蛋白IIb/IIIa拮抗剂
II血小板生成障碍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A 先天性因素
B 获得性骨髓疾病
1. 营养缺乏和酒精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2. 克隆性血液学疾病
3. 再生障碍性贫血
4. 实体肿瘤的骨髓转移
5. 感染性物质的骨髓浸润
6. 吞噬血细胞作用
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8. 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9. 妊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III 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A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1.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原发和继发ITP)
2. 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B 血栓性微血管病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 妊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E 血管瘤(Kasabach-Merritt现象)
F 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奎宁、肝素、阿昔单抗)
G 人为因素(血液透析、心肺分流术、体外膜肺氧合)
H 2B型血管性血友病
IV血小板分布异常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A 脾功能亢进
B 低体温
C 大量输血
D 大量液体输注
V 其他原因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获得性纯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等。
发现了血小板减少,我该怎么办?
建议尽早到专业的血液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请医生判断可能的病因并予相应的治疗。

可能需要进行的检查:
1、血常规:最常见的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
2、外周血涂片:本检查有助于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也可以排除部分其他血液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艾滋病病毒(HIV)、幽门螺杆菌(Hp.)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检查:HIV、Hp.及HCV感染也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因此判断病因时需要加以鉴别。
4、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TPO具有调节成熟巨核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5、抗血小板抗体测定:绝大多数ITP患者抗血小板抗体水平升高,部分病人可检查到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阳性。
6、免疫球蛋白定量:包括血清IgG、IgA、IgM等水平。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可能提示免疫缺陷或选择性IgA缺陷症。
7、骨髓涂片:骨髓是血细胞的生成场所,必要时可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MDS等)。
参考文献:
[1]Kaushansky etl. 主译陈竺, 陈赛娟. 威廉姆斯血液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本文是李琦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