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为什么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患者血小板计数容易反反复复降低?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机制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血小板为外来物质,从而形成抗体并进行攻击。血小板反复波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可能对血小板产生持续或间歇性的免疫攻击,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和生成的不平衡,从而造成血小板数量的波动。2.血小板生成与损失的动态平衡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长因子和微环境的变化。当损失大于生成时,血小板数量会下降;反之,血小板生成增加时,数量会回升。3.感染与其他外部因素感染、应激、手术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数量的波动。这些外部因素可以激活抗体产生,进而影响血小板的稳定性。4.治疗方法的干预一些治疗方法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有效,随后效果减退,造成血小板数量的反复波动。例如,激素治疗可以短期内提高血小板计数,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5.个体差异每位患者的免疫系统反应、血小板生物学特性及合并症等都可能造成病情进展的差异。6.血小板的寿命和功能血小板通常具有有限的生命周期,ITP患者可能面临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即便生成数量正常,功能不佳的血小板仍可能减少有效供给。结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的反复波动源于复杂的免疫机制和多种内外部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管理需要个体化,往往涉及对症治疗和长期监测。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必要时要考虑联合用药,借助于每一种药的不同机制,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一般是血小板受体激动剂(如海曲,艾曲波帕等)联合CD20单抗治疗。
武汉同济医院科普号2024年09月18日 190 0 2 -
什么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I型和II型。I型通常是一种良性过程,血小板计数可能会轻度下降,但通常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且在不停用肝素的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II型则是免疫相关的,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这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HIT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可以出现一种特异性抗体IgG,该抗体可以与肝素-PF4(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结合,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这是HIT伴发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PF4是血小板α颗粒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PF4释放入血,与肝素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可刺激机体产生PF4/肝素抗体,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和机体高凝状态。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小板减少,通常出现在使用肝素治疗后的5至14天内,多数血小板计数降至基线值的5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了50%,但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内,这就容易导致对HIT的漏诊。对于HIT的诊断,除了药物史和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外,还需排除其他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如果血小板数目不低于50×10^9^/L,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继续应用肝素治疗,一般血小板数目可以自行恢复。当血小板数目小于50×10^9^/L或者有血栓形成的表现时,应停用肝素治疗。治疗方面,若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伴随血栓形成,可进行血浆置换,血小板输注无效,甚至可能加重血栓形成。此外,抗凝治疗是HIT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使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如比伐卢定、阿加曲班等。国内对HIT的认知和诊疗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HIT的早期诊断、鉴别和治疗的认识至关重要。
高慧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29日 173 0 0 -
血小板低能自己恢复吗
一、能自己恢复的情况继发性血小板低:这类情况通常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如感染、创伤或妊娠等。当这些外部因素被去除或控制后,血小板水平有可能自行恢复。例如,控制感染后、创伤恢复后或妊娠结束后,血小板水平可能会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二、不能自己恢复的情况原发性血小板低:这类情况多与骨髓系统疾病有关,如原发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的血小板低通常难以自行恢复,需要进行专业的医疗干预和治疗。例如,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确诊病因,然后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输血小板、刺激造血、免疫治疗等。注意事项血小板低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如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血小板低,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血小板低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以免引发出血。同时,保持饮食均衡和充足的休息也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葛林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09日 324 0 4 -
血小板低吃什么?
血小板低可以吃糖皮质激素药、免疫调节药、升高血小板药物、止血药等药物治疗。但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不同、患者体质状况不同,治疗时采用的药物也存在差异性。建议谨遵医嘱,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药:血小板降低的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比如:醋酸泼尼松片、醋酸氢化可得松片、倍他米松片等,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相关抗体产生,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升血小板。2.免疫调节药:对于血小板低的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治疗,比如:复方氨肽素片、复方环磷酰胺片、转移因子胶囊等,这些药物对于增强机体的代谢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好处,进而对于提升血小板也有一定的效果。3.升高血小板药物:血小板低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增高血小板的药物,比如:咖啡酸片、重组人白介素-11.升血小板囊等。4.止血药物:对于血小板低的患者,如果存在出血现象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血药物,比如:卡络黄钠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肾上腺色腙片等。血小板低的患者除了吃药治疗外,情况严重者也可通过输注血小板、脾脏切除等方法治疗。
郭新荣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07日 202 0 2 -
血小板减少都是可怕的血液病?发现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临床上常常遇到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有些人非常紧张,惶恐得感觉大祸临头有灭顶之灾;但也有遇到血小板很低的患者,自己完全不当回事,还要去干这干那,倒是把医生急得不轻。如果发现血小板减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发现血小板减少时,首先不要惊慌,因为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那些可怕的血液病;甚至有时候您手里的化验结果可能并不准确——临床上还存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样本中血小板计数错误地显示低于实际水平,但实际上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是正常的,包括采血技术不当、EDTA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等,可以通过改善采血技术、改用其他抗凝剂如枸橼酸钠或肝素进行重新化验。在咱们长征医院检验科或者血液科检查室遇到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都会常规做一个血涂片验证核实;但偶而也遇到少数单位直接报了血小板减少的结果甚至请血液专科医生急会诊、最后发现是个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很多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是药物引起的。最容易理解的是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这些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其他除了传统的化疗药物(细胞毒药物),抗肿瘤靶向药、免疫药如PD-1单抗也可能出现诱发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某些抗生素,如利福平、利奈唑胺等也与血小板减少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抑制造血干细胞向血小板分化的过程,或者通过免疫介导的机制导致血小板减少。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药物,它可以通过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新的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有时还会合并血栓形成。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抗血小板药物如替罗非班、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一些磺胺类药剂等,它们也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关。还有一些病毒甚至疫苗引起的;这个时候要想一想自己近期是否打过疫苗,或者近期有没有感冒发热等因素。这个咱们在武汉抗疫期间就遇到不少,后面也遇到过与打疫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也有一些患者原来是存在风湿免疫病的,风湿免疫病活动也会继发血细胞包括血小板减少。很多年前刚刚到临床的时候,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女性,血小板只有1万多(10×109/L),被科主任提问考虑都有哪些可能因素引起,当时居然对患者全部脱落的牙齿视而不见,还是经过主任的提醒才想起来,原来是一个干燥综合征(都出现“猖獗性龋齿”了还没有注意到)继发了EVANS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用了激素丙球果然恢复了正常的指标。另外,以前咱们还是一个肝炎大国,很多人存在肝硬化脾大脾脏功能亢进,这部分患者往往也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好在经过这些年从小婴儿就开始的乙肝疫苗的注射,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显著减少了。也遇到过血小板减少合并大细胞贫血的,这些患者不但血小板减少,往往合并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减少,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V)一般>110fl,让患者伸出舌头看看,很多患者舌头光滑无苔(“镜面舌”)、肥厚绛红(“酱牛肉舌”);问问病史和饮食习惯,要么有全胃切除史、慢性胃炎史(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缺乏、影响B12吸收),要么就是长期不吃肉(B12摄入少)、酗酒(B12吸收少),或者不吃新鲜蔬菜((叶酸摄入少));有的人还皮肤巩膜发黄,查血有胆红素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有的人还存在神经麻木的情况。多数人看上去都是一副得了大病的样子,甚至遇到好几个患者曾经给我说:已经做好命运最后宣判的准备啦,其实这些患者很快明确了诊断,并且经过有效治疗都恢复得很好!对了,还有生理性的血小板减少症。最典型的莫过于妊娠期由于血容量增加所致的相对性血液稀释、血小板破坏加速等原因造成的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这个时候血小板计数会轻度下降(降低约10%),如果经过医生检查没有其他病理因素、临床没有特殊不适表现的话,也完全不需要太过紧张。所以,虽然确实很多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各类血液病、甚至是恶性血液病引起,譬如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淋巴瘤、骨髓瘤等等引起,但也不总是如此。对于医生来说,仔细询问病史查体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对于咱们患者而言,一方面要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度焦虑紧张。保持镇静、及时就医、对症处理(譬如合并鼻腔出血,予以压迫止血)、避免风险(在明确病因开始治疗之前,应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出血的行为,如剧烈运动、使用可能导致出血的药物阿司匹林等、避免采用酒精擦身退热等)是在这一时刻的四个基本原则。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突降血小板,个人建议有五点:1、发现血小板减少要保持镇静,但也一定要找医生看;要遵照医嘱执行。2、如果是首次发现血小板减少,数值低于70-60×109/L以下;建议当天就要看医生,最好是血液专科医生,注意是要面诊,不是电话咨询;不要因为任何因素(包括:懒人凡事喜欢拖、讳疾忌医心理、怕花时间怕花钱、怕拖累家人)拖到第二天;(当天和面诊是关键词!)3、如果是血小板低于30-20×109/L;必须当天看医生,完全遵照医生建议执行,除外上述建议外,特别提醒要注意安全。4、如果是血小板低于15-10×109/L;建议立即和家人电话联系,特别注意安全,到就近医院住院或留观。5、不论何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如果合并有皮肤瘀斑、紫癜或者齿龈反复出血等情况,还是建议赶紧去医院看下比较放心。
范晓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13日 713 0 3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处理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严重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典型表现为在开始使用肝素后5-14天血小板计数减少约50%。如合并血栓形成,即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withthrombosis,HITT)。HIT的诊断首先基于病史及临床表现,如既往或正在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或不伴血栓栓塞并发症。临床评分辅助诊断4T′s评分(4T′sHITScore)是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血小板减少的时间特征、血栓形成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四个要素构成,四项评分相加,根据得分多少确定HIT的临床可能性:≤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和6~8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循证证据表明,4T‘s评分诊断HIT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HIT,不需进一步行HIT抗体检测和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4T‘s评分为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推荐检测HIT抗体,并持续监测血小板计数。检测肝素/血小板因子4(plateletfactor4,PF4)复合物抗体,即肝素PF4抗体是否阳性HIT危害HIT患者虽然血小板减少,自发性出血并不常见,反而有35%-75%的患者会出现血栓栓塞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HIT的主要风险是并发血栓栓塞症,预后取决于血栓栓塞症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对使用肝素抗凝者应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HIT处理HITT是肝素类药物罕见的不良反应,病情凶险,诊治延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防治血栓栓塞时,一旦患者出现血小板急剧减少、血栓或血栓扩展,应警惕HIT或HITT的可能。对高度怀疑或确诊HIT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无论有无血栓形成,均应改用非肝素类药物(如阿加曲班、磺达肝癸钠等)抗凝治疗,如磺达肝癸钠注射液7.5mg皮下注射,PLT一般会恢复正常,血栓症状逐渐好转。文章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章文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3月08日 203 0 0 -
当血小板减少遇上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的标准治疗是抗凝;但是,血小板低的患者抗凝治疗又怕发生大出血。治疗自相矛盾,那么当血小板减少遇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应该如何处理呢?处理当血小板≥50×109/L,全剂量抗凝;当血小板25-50×109/L,半剂量或预防剂量抗凝:血小板<25×109/L时不进行抗凝,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当血小板恢复到安全范围(≥25×109/L)后,再半剂量或预防剂量抗凝。对于急性下肢近端VTE和高危出血风险,无法接受血小板输注或血小板输注无效,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临床上也存在其他需要抗板、抗凝而合并血小板低的情况。像冠脉缺血合并血小板极低,治疗以提升血小板,降低出血风险为主,应尽快提升血小板计数至相对安全水平,减少内脏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给予积极的纠正原发病,输注单采血小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可以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大剂量甲泼尼龙等治疗)。冠脉缺血的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要求血小板计数≥50×109/L,单一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要求血小板计数≥30×109/L。如患者≤30×109/L,为重度血小板减少,应停用所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此时应避免PCI治疗,暂不考虑心内科处理病变血管。积极的纠正原发病,监测血小板计数,再次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待血小板计数提升至中度减少50-100×109/L且无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可行PCI治疗,PCI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后改为氯吡格雷单抗治疗,并避免使用替格瑞洛。文章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章文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3月04日 198 0 0 -
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新发病例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全球年新发乳腺癌超过200万例,期中中国年新发乳腺超过40万,占全球18.4%。化疗是恶性肿瘤全身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可以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甚至治愈肿瘤。大多数化疗药物非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是把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杀伤肿瘤细胞同事杀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血小板通常从化疗第7天开始逐渐降低,10天左右可降到最低,2-3周后才可逐渐回升当骨髓抑制引起的外周血血小板(PLT)数量<100×109/L时,临床诊断为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一项关于成年人实体肿瘤发生CIT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约五分之一的病人会发生CIT,其中含顺铂、卡铂、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最容易引起发生CIT。CIT导致8.2%的化疗患者发生化疗延迟,平均延迟时间达17天,化疗造成被动减少药物剂量,影响了化疗疗效。CIT本身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内脏自发性出血,且出血不易控制,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CIT分级1级 75×109/L≤PLT<100×109/L2级 50×109/L≤PLT<75×109/L3级 25×109/L≤PLT<50×109/L4级 PLT<25×109/L5级 死亡CIT出血的高风险因素:1. 既往有出血史;2. 化疗前PLT<75×109/L;3. 接受含铂类、吉西他滨、阿糖胞苷以及蒽环类等药物的化疗;4. 肿瘤细胞骨髓浸润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5. ECOG体能状态评分≥2分;6. 既往接受过放疗,特别是长骨、扁骨(如骨盆、胸骨等)接受过放疗。CIT处理流程CIT治疗CIT的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输注血小板为治疗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大出血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输注的血小板消耗迅速,维持期短。输注血制品还可能增加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如艾滋病、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等。输注血小板还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产生血小板抗体造成无效输注或输注后免疫反应。 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包括rhIL-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TPO受体激动剂(TPO-RA):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和海曲泊帕等。目前,只有rhIL-11和rhTPO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可用于治疗CIT,且rhIL-11也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治疗CIT。 rhIL-11和rhTPO治疗肿瘤患者CIT时,两药的临床疗效相近,包括起效时间、血小板的恢复时间和恢复程度、血小板输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IL-11和TPO均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的全过程,但是两者在巨核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不同,IL-11为IL-11Rα,TPO为Mpl受体。 rhIL-11推荐剂量为50μ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14天,直至PLT≥100×109/L,或至血小板绝对值较基线提高50×109/L时停药。在下一个周期化疗开始前2天和化疗中,不宜应用rhIL-11。 尽管rhIL-11升高血小板计数的效果显著,但是由于rhIL-11属于炎症因子范畴,易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包括乏力、发热、水肿、短暂贫血和结膜充血等。同时,rhIL-11对心脏和肾脏也有一定的损害,可造成心动过速、血管扩张、房颤、房扑和体液潴留等,还可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过敏反应。上述不良反应均使rhIL-11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rhTPO推荐300U/kg每日1次,皮下注射,有效者行个体化维持。治疗14d仍未起效的患者,应停药。相较于rhIL-11,rhTPO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严重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 rhTPO-RA:目前已在中国上市的TPO-RA包括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和海曲泊帕。艾曲泊帕:25~50mg每日1次,空腹顿服。1~2周无效者加量至50mg每日1次。最大剂量75mg每日1次。如出血症状较重,可以50mg/d起始,进行个体化药物调整,维持PLT≥50×109/L。最大剂量应用2~4周无效者停药。海曲泊帕:2.5~5mg每日1次,空腹顿服。最大剂量7.5mg每日1次。应用2~4周无效者停药。阿伐曲泊帕:目前正在我国开展治疗慢性ITP的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起始剂量20mg每日1次,与餐同服,2周无效者加量至40mg/d,服用2~4周无效停药。
崔海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23日 120 0 0 -
如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抑制,导致单纯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标准是无法解释的血小板计数<100×10^9/L。原发性ITP约占80%,而继发性ITP占20%。与继发性ITP相关的某些条件包括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恶性肿瘤、药物诱导和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继发性ITP的管理通常包括治疗基础疾病,或在药物诱发的ITP的情况下,停止用药。1、国内外的血液病专家建议:初诊ITP血小板计数小于30X10^9/L开始治疗。临床上多结合有无出血症状,决策治疗时机,这要比仅仅依赖于血小板计数这个粗略的指标靠谱!对于轻度症状或无出血倾向的血小板计数高于30X10^9/L患者,可以选择观察,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2、如何初始治疗效果不好咋办?①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宣布使用糖皮质激素和IVIG失败之前,治疗开始后至少要过7-10天②确认无反应患者应重新评估诊断的正确性以及既往治疗的充分性和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③进一步治疗优先考虑既往没用过的措施,如果一种治疗无效,与其停止治疗并开始另一种治疗,不如在继续现有治疗的同时增加新的治疗。更长的TPO-RA暴露可能更好发挥免疫调节,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不同治疗措施起效时间不一,疗效持续时间有差异,联合使用常常具有协同效果!④复发难治患者还可以考虑临床试验3、为什么初始治疗有反应还要后续治疗?(1)因为使用激素持续应答率仅仅为20-30%左右,如果不接受后续治疗大多患者还会反反复复!(2)后续治疗目的:达到血小板计数持续性上升,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同时维持机体止血平衡,并获得疾病缓解:在无药物治疗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始终30x10^9/L。4、为什么会存在难治性ITP?因为ITP的发病机制是异质性的。目前还无法识别患者之间的关键病理生物学差异,从而限制最优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确立。患者的免疫状态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或治疗而改变。
李登举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2月28日 471 0 0 -
卡-梅现象/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
Kasabach-Merritt现象(卡-梅现象)是主要由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或丛状血管瘤所引起的严重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诊断: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贫血;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为纤维蛋白原<1.0g/L;严重贫血为外周血红蛋白<80g/L;关节活动度降低为关节活动度减少≥10°和(或)屈曲<120°;慢性疼痛为病灶部位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一、病因①病变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捕获”作用;②病变内皮细胞基底膜暴露及病变局部湍流形成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活化、聚集、释放,形成凝血“瀑布”效应;③病变血管内皮细胞产生VEGF,通过VEGFR3-PI3K-AKT-mTOR通路参与了KMP的发病;④骨髓巨核系统成熟障碍,表现为产板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少见甚至缺失。二、治疗1.全身药物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雷帕霉素(rapamycin)、长春新碱、普萘洛尔、干扰素、抗血小板药物、成份输血治疗等。2.局部治疗压迫疗法、手术切除术、网状缝扎术、介入栓塞、消融治疗。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腺体血管外科科普号2023年12月07日 172 0 0
血小板减少相关科普号
王文生医生的科普号
王文生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2613粉丝35.7万阅读
周振环医生的科普号
周振环 主任医师
廊坊市中医院
血液科
254粉丝13万阅读
佟红艳医生的科普号
佟红艳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病科
6743粉丝36.7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曾英坚 主任医师江西省中医院 血液病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票
血小板减少 9票
白血病 8票
擅长:慢性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中药调治、西医正规个体化治疗结合中医药、过继免疫治疗技术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尤其是上述老年恶性血液病疗效突出。 -
推荐热度4.5唐旭东 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血液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3票
再生障碍性贫血 29票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7票
擅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化疗后骨髓抑制,移植后血小板减少 -
推荐热度4.4孔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病研究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0票
血液病 24票
贫血 22票
擅长:贫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骨髓增殖性肿瘤以及白血病化疗、移植后造血重建不良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