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海绵状血管瘤
案例切入
男性,43岁。突发头痛2月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图A)显示右额叶结节状高密度影,周围呈等密度影。MRI 平扫T2 -FLAIR-(图B)、T1WI(图C)及冠状位T2WI(图D)示右额叶类圆形等和短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周围可见“黑环征”。MRI增强(图E、F)病变呈不均匀强化。
【影像学诊断】
右侧额叶海绵状血管瘤。
【最后诊断】
右侧额叶海绵状血管瘤。
接下来就让许加军教授
在线给大家科普一下
海绵状血管瘤吧。
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外观为紫红色,剖面呈海绵状或者蜂窝状。
病理结构:
其血管壁有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或弹力层。
管腔内充满血液。
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
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其间无实质组织。
发病率:
人群发病率为0.16%~0.50%。
好发人群:
女性多于男性。
好发部位: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发生于颅内,还可出现在颅外,如肝脏、眼眶等部位。
症状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如果不破裂出血,可以毫无症状。
但是有自发破裂出血的倾向,破裂出血后根据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癫痫、神经功能障碍和头痛。
有的患者症状很轻微,但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病因概述:
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畸形形成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部分海绵状血管瘤有家族遗传的特点。
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措施:主要是安静休息,对症止血治疗,预防并发症,
比如:偏瘫的患者要注意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炎,预防静脉血栓。对于有吞咽困难者,需要留置胃管,鼻饲饮食,甚至需要行气管切开术。
急性期治疗措施: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急性期,可以对症治疗,止血、脱水降颅压治疗;有癫痫发作者需要抗癫痫治疗。随后一般建议行手术治疗。
脑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发生于颅内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畸形。在胚胎大约4mm大小时,胚胎的血管发育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海绵状血管瘤。脑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这种不健康的畸形血管团容易自发破裂出血,导致临床症状,可以致残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典型症状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发作的类型多种多样,与病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海绵状血管瘤容易诱发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对邻近脑组织的不良刺激。
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而成为致痫灶。
头痛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后一般有头痛症状。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与病灶的位置密切相关。如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干,可以出现一侧面瘫、对侧上下肢偏瘫症状。
位于运动区者,出血后可以造成对侧面瘫或上下肢无力。
位于枕叶视觉皮层区者,可以造成视野缺损。
位于海绵窦者可以造成面部疼痛、眼睑下垂、眼球歪斜等症状。
就医及治疗
就医:
脑海绵状血管瘤如果没有出血、没有症状,则患者无从知晓。如果有出血史,或者造成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要及时就医,应该考虑治疗。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有无癫痫发作。
有无头痛情况,持续多久。
有无面瘫、偏瘫、视野缺损、眼睑下垂、眼球歪斜等症状。
影像:
CT可以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也可以有钙化。磁共振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很重要。不同出血时段的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上表现有较大区别,最典型的特征是病灶周围的含铁血黄色环。一部分人毫无症状,在行头部CT或者MRI体检时就可以发现海绵状血管瘤。
脑电图:有癫痫发作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需要进行脑电图检查
治疗:
对症治疗:有反复癫痫发作者可以给予抗癫痫治疗,偏瘫者需要预防并发症。
针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一般主张手术彻底切除,争取根治。对于无症状者,可以观察。
手术治疗:针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消除病灶出血风险,减少或防止癫痫发作,恢复神经功能。
切除海绵状血管瘤一定要彻底,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其他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伽马刀治疗),属于辅助性治疗。对于有症状而不能实施手术切除者,可以考虑。
肝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
典型症状
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B超、CT检查以及剖腹手术时发现。肿瘤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当肿瘤逐渐增大压迫邻近脏器时,可出现上腹胀闷、进食后饱胀、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内形成动静脉瘘时,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极少有梗阻性黄疸,偶有蒂扭转。
大多数病例在腹部可触及包块,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压之能缩小,有弹性感,无压痛,可闻及血管杂音。
就医及治疗
就医:
超声检查是诊断该病最常用的方法。小海绵状血管瘤多为边界清楚的高回声结节,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则表现为高回声和低回声相混合的图像。
治疗:
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来确定。由于临床罕见有恶变,故如无临床症状,即无需特殊处理,可定期随访。
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罕见有恶变,故如无临床症状,即无需特殊处理,可定期随访。
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适应症:
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直径>10cm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不明确,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
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内明显增大的血管瘤;
有发生破裂出血可能者;
对年龄40岁以下,瘤体>5cm,可能有继续增大者。
其他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伽马刀治疗),属于辅助性治疗。
对于有症状而不能实施手术切除者,可以考虑。
眼眶绵状血管瘤脑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原发于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该肿瘤在病理上为一种错构瘤,并非真正的肿瘤。
典型症状
位于眼眶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造成突眼 。
就医及治疗
就医:
超声检查具有典型的回声像,有定性诊断意义。CT具有定位诊断意义。
治疗:
肿瘤增长缓慢,并有相对停止生长的可能,且无恶性变。因此,如果肿瘤较小尚未引起临床症状,可行临床密切观察。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选择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选择手术切除,可根据CT进行术前肿瘤定位,行前路或外侧开眶术。
其他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伽马刀治疗),属于辅助性治疗。对于有症状而不能实施手术切除者,可以考虑。
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脑海绵状血管瘤应与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相鉴别。
脑肿瘤:
有的脑肿瘤体积小,也可以伴有出血,需要和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无水肿及占位效应的高密度结节,可有钙化,大量出血者少见。
磁共振成像(MRI)可精确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T1WI呈类似“爆米花”样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周围“黑环征”为含铁血黄素沉着,具有特征性。
海绵状血管瘤在强化磁共振扫描中无明显强化,而很多肿瘤在强化扫描中可以表现为肿瘤强化征。
脑动脉畸形瘤:
脑动静脉畸形也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也可以破裂出血,造成头痛症状或者癫痫发作,或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但单从症状上二者难以鉴别。但是脑血管造影检查很容易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在脑血管造影上常常不显影,而动静脉畸形可以看见动静脉之间的短路、静脉早期显影。病理检查也可以很容易将二者鉴别开。
预后护理
预后
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血管畸形,不是肿瘤,总体预后良好。
位于非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有望治愈且不留后遗症。
位于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会产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后遗症:
与病灶的位置和出血量有密切关系。
位于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呈植物状态,或者永久性致残。
位于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后可以造成不同的神经功能缺失。
位于脊髓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可以造成截瘫或偏瘫、大小便功能障碍、肢体感觉障碍。
位于非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不留后遗症。
护理
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畸形形成的确切病因并不明确。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预防术后并发症、定期随访、促进术后恢复等。
日常护理:
如果得了脑部海绵状血管瘤不仅需要医疗治疗。对于有后遗症的患者,日常护理也很重要。
家属要耐心照顾患者,积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出现肢体障碍、言语不利等问题,常表现烦躁易怒或悲观失望,家庭要经常开导患者,使之心情开朗,消除顾虑,保持乐观情绪,以利于病情好转。
注意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应经常保持二便通畅。
有语言功能障碍及偏瘫症状的患者,应加强语言训练及被动活动患肢,促进功能恢复。当病情稳定时,家属应及早帮助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及被动活动患肢,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语言和运动功能。
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当发现患者的神志、语言或患肢功能渐渐恶化时,要及时请医生治疗。
复查随访:
无症状者,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手术患者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如果有不适症状,则要随时就诊。
本文是许加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