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颅骨骨瘤

颅骨骨瘤(osteoma of skul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隆突于骨面。由于颅穹窿部为膜性成骨,颅底部为软骨内成骨,故颅穹窿部的骨瘤较颅底部多见,尤其是额骨和顶骨。

病因
颅骨骨瘤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多数为自然生长,部分与外伤有关。瘤体大多数起源于颅骨外板,生长缓慢,有时可自行停止生长。
分型
可分为致密型(多见,多起源于颅骨外板,内板多保持完整)和松质骨型(多起源于板障,呈膨胀型生长)。
临床表现及典型症状
1.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病程较长,男女无差异。
2.多以无意发现的无痛性颅骨肿物或伴有轻微不适居多,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头痛、局部疼痛、头晕和眼球突出。
3.多累及颅骨外板,可出现局部隆起的肿块、质硬、与头皮无粘连、表面光滑、边界较清、不活动、偶有压痛,局部头皮无红肿,多无不适感。
4.板障型多膨胀性生长,边界不清,颅骨广泛隆起。
5.内板型较大者可引起高颅压症状和局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6.眶部骨瘤可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典型症状
1、颅盖骨瘤
颅外生长型颅盖骨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硬性包块,较少出现其他症状;
颅内生长型则可能引起脑压迫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相应表现。
2、颅底骨瘤
当颅底骨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鼻塞、面部变形等表现;
若压迫颅神经,则可能出现听觉、嗅觉减退、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一些筛窦的骨瘤可穿破颅底和硬膜突入脑内,在脑内形成黏液囊肿和颅内积气,甚至还可能出现脑脊液漏、脑炎、脑脓肿。
3、硬脑膜骨瘤
大多数的此类型患者无临床表现,如出现症状,一般以头痛和癫痫为主。
脑实质内骨瘤
此类型颅骨肿瘤,大部分会出现癫痫,少数病人有头痛、头晕。

检查
1.头颅X线平片
致密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局限性高密度、内部结构致密一致,松质骨型内部密度不均。
2.CT
致密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与正常骨皮质相连的高密度肿物,伴局部皮肤或软组织向外推移;松质骨型内部密度不均。
3.MRI(磁共振成像)
致密型为低或无T1和T2信号,与骨皮质连续无间隔。
鉴别诊断
1.脑膜瘤
可有邻近骨质增生或溶骨性破坏,可越过骨缝,可有血管压迹增多,CT和MRI可明确。
2.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可同时累及颅骨和全身多处骨结构,常同时累及颅骨内外板和板障,范围广泛,基底较宽。
3. 颅骨骨膜下血肿钙化
治疗
没有引起临床症状、体积较小的颅骨骨瘤,通常可以不予治疗,若出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目前,颅骨骨瘤的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手术的适应证、切除范围及切除程度,在临床上尚无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手术治疗的方案要根据肿瘤的临床解剖分型来作决定。
1、颅盖骨瘤
颅盖骨瘤较容易被发现,手术也相对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骨瘤仅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无法与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巨细胞瘤、骨质结构不良等疾病相鉴别。
颅盖骨瘤一旦被发现,均可进行手术。切除范围一般应扩大至周围正常骨质,以防止骨瘤的复发。
2、颅底骨瘤
颅底骨瘤的瘤体体积通常较小,生长缓慢且无临床症状,可暂不处理。
只有其增大到产生压迫效应或有临床症状时,才需手术切除治疗,切除范围一般应包括少量周围正常骨质,以防止骨瘤的复发。但若肿瘤位置偏深,与周围的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联系紧密,切除困难,则不必强行切除殆尽,术后严密观察即可。
3、脑实质内骨瘤
脑实质内骨瘤在术前确诊比较困难,患者大多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就诊,进而检查发现颅内存在占位性病变,通过手术探查切除后再经病理检查,最终得到证实。
本文是许加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