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大疱的中医治疗
肺大疱的中医治疗
肺大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细小支气管活瓣性阻塞作用,致肺泡过度膨大、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含气囊肿,在影像学上肺大疱表现为含气囊腔。一般继发于细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结核或肺气肿,亦可因为某些先天因素导致,也有一些病因不清的特发性肺大疱。肺大疱一旦破裂,可造成自发性气胸、血气胸等并发症。该病情主要通过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进行改善,该病情预后一般较好。
根据病因肺大疱分为两种
先天性肺大疱
先天性肺大疱多见于小儿,因出生时支气管发育异常,黏膜皱褶呈瓣膜状,软骨发育不良,引起活瓣作用所致。
后天性肺大疱
后天性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因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引起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或损伤诱发形成肺大疱。
根据病理形态肺大疱分为三种类型
Ⅰ型
狭颈肺大疱。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I型肺大疱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常规胸片即可发现肺大疱的存在。
Ⅱ型
宽基底部表浅肺大疱。位于肺表房,在能层胸聪不构成肺大疱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Ⅲ型
宽基底部深位肺大疱。结构与Ⅱ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大疱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
根据数量进行分类
肺大疱根据病情可分为单发或多发。
病因
肺大疱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肺发育不全及肺部慢性炎症刺激,引起支气管痉挛、肺间隔破坏、支气管活瓣性阻塞,最终导致肺泡逐渐扩大、破裂、相互融合而形成。该病情先天性多见于青少年,后天性多见于患有小气道炎性病变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等疾病的成人、老年。
主要病因
身高瘦长体型的青少年、扁平胸的肺大疱(以先天性因素为主):
系生长发育期随身高增长肺疱生长速度过快,而血管、间质生长相对缓慢, 肺尖部则存在相对缺血区,使该处产生缺血先行损害,加之肺部、支气管感染等因素,致肺泡壁变薄、扩大、破裂,多个破裂的肺泡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肺大疱。此类大疱多位于上肺叶的肺尖部或肺的周边部位脏层胸膜下,可单发,也可于肺的周边部位多发。
继发于细支气管的非特异性炎症的肺大疱(后天性肺大疱):
此类肺大泡发生的原因系肺组织反复感染,支气管痉挛,破坏肺间隔,癌痕形成,引起支气管活瓣性阻塞,多见于中年以上,长期慢性肺部基础病患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气肿性肺大泡,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后期表现。此类大泡多有较厚韧的纤维囊壁,并且有余残余的肺泡间隔构成的分隔,很少产生自发性气胸,肺大泡体积较大直径常超过1cm,不仅发生在肺的边缘部位,也可发生在肺内,常以多个存在,而且常为双肺多发。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肺大泡体积增大可以压迫周围肺组织,形成局部肺不张,造成通气或弥散功能减低,患者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胸闷、短、蒋气,甚至呼吸困难。
先天性胚胎发育问题引起的肺组织发育不全及肺弹力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致组织萎缩、肺泡弹性减弱形成肺大泡。
诱发因素
吸烟可诱发肺大疱的出现。
流行病学
相关研究显示先天性肺大疱多见于青少年,特别是瘦高体型或扁平胸者发病率较高。而后天性肺大疱则多见于患有细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或肺气肿等疾病的中老年人,且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好发人群
该病先天性多见于青少年,后天性多见于患有细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或肺气肿等疾病的成人、老年患者。
症状
肺大疱因类型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别较大。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肺大疱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时才有胸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巨大肺大疱压迫肺组织可引起胸闷、气短、活动耐力受限或呼吸困难。该病情可并发自发性气胸、继发感染、自发性血气胸、张力性气胸。
肺大疱的辨证分型治疗:
l.风热袭肺症状:发热畏寒,头痛咽痛,咳嗽痰黄黏,胸痛不适。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多见于细菌性肺炎早期和病毒性、支原体性、霉菌性肺炎。
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发热畏寒;风热上扰则头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痛;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黄黏;肺络受损,故胸痛不适;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袭肺之征。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清热宣肺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瓜蒌20克,板蓝根12克,前胡12克,紫苑12克,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鲜皮12克,苦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炎宁、鱼腥草丸口服。
2.热毒内陷症状:高热不退,咳嗽气促,痰中带血,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口渴。舌质红绛,苔焦黄而干,脉细数。
多见于重症肺炎出现并发症者。
证候分析:热邪内入营血,热闭心包,故身热不退;热毒郁肺,肺失清肃,故咳嗽气促;热伤肺络,可见痰中带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热毒灼津,故口渴;苔黄而干,舌质红绛,脉细数为热毒内陷之象。
治则:清热凉血,清营开窍
方药:清热凉血汤:生地30克,丹皮12克,紫参12克,茜草1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败酱草20克,瓜蒌20克,天竺黄12克,僵蚕12克,水牛角12克,石膏30克,滑石20克,白鲜皮12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百部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血胆素、胆木丸口服。
3.正虚邪恋症状:咳嗽无力,低热自汗或盗汗,手足心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音红少苦,脉濡细或细数。
多见于细菌性肺炎后期及病毒性、霉菌性、真菌性肺炎等。
证候分析:正邪交争,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见不足,故低热,咳嗽无力;气虚卫外不固,而见神疲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儒细;热邪伤阴,阴虚内热,而见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苦,脉细数。
治则:扶正驱邪,益气养阴
方药:党参30克,太子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灵芝12克,黄芪30克,防风12克,白芷12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杏仁12克,麻黄10克,瓜蒌15克,紫苑12克,款冬花12克,麦冬12克,地骨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珍珠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