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懈探索,精益求精 | 第8届骨肿瘤保肢功能重建高峰论坛暨第5届创伤骨科修复重建高级研讨会顺利召开
? 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办的“第8届骨肿瘤保肢功能重建高峰论坛暨第5届创伤骨科修复重建高级研讨会”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22年9月3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联动的形式召开,主题围绕骨肿瘤保肢重建以及骨科创伤修复重建进行专题汇报讨论,邀请众多国内著名专家教授针对目前骨肿瘤、骨转移癌、创伤修复重建等临床诊疗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培训学习人数上千人,与会嘉宾同仁反馈收获满满、获益匪浅,对今后的临床诊疗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大师云集,共话重建与修复
会议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张春林教授主持开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建华教授及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分别做开幕致辞,预祝大会顺利召开,对与会专家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希望本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一个深入学习交流的平台。

张春林教授主持会议开幕

曾炳芳教授致辞

林建华教授致辞

贺石生教授致辞
坐而论道,分享经验与思考
来自全国著名三甲医院的二十余位著名骨科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主题演讲围绕骨肿瘤保肢功能重建及骨科损伤修复。专家教授们结合最新前沿理论和实践,聚焦临床难点和热点,各抒己见,分享宝贵的经验、思考和体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首开讲坛,在《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的报告中,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阐述了骨折手术治疗中肺栓塞、软组织并发症、骨不连、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內植物断裂等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处置原则,提出对待骨折并发症要重在预防,治疗时则需采用综合有效个体化的措施,方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骨折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对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处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分享了自己在医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感悟,对年轻骨科医师的成长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曾炳芳教授作报告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建华教授进行了《恶性骨肿瘤整块切除和精准重建》的演讲,他认为3D打印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性,精准切除并重建多个部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对于患者肢体功能的保留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他充分肯定了中国骨肿瘤医生对骨肿瘤事业的贡献和作用。

林建华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董扬教授在《肩胛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应当根据肩胛带恶性肿瘤的分期,选择适当的切除和重建方式”,肩胛带的治疗需要术前详细的规划,是对骨肿瘤外科医生专业的挑战。

董扬教授作报告
“广泛切除是儿童保肢的前提,保肢目的是尽量保存健康骨骺、关节和骨干,尽可能重建骨关节、功能锻炼和减少并发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靖南在《儿童骨肿瘤保肢术与保骨骺》的报告中提醒临床医生。他分析了目前临床医生在进行儿童骨肿瘤保肢术与保骨骺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对如何进行临床决策给出了建议。

沈靖南教授作报告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肖建如教授作了《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治疗进展》的报告。他针对颈椎到骶椎不同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通过翔实的病例分享了诊疗经验。他指出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应当“珍惜第一次手术机会,条件允许下争取整块切除”,同时RANKL抑制剂的应用是脊柱骨巨细胞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肖建如教授作报告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叶招明教授就“髋关节全关节外切除和重建”同与会者进行了经验分享。他指出,针对股骨近端肿瘤累及到髋关节需要全髋关节切除者,切除范围设计、导板的植入以及假体的设计需要不断完善;针对灭活骨吸收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也是假体重建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叶招明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伟滨教授在《肿瘤假体感染的诊治原则》的报告中,他介绍了假体感染的特点,假体感染翻修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肿瘤假体感染后软组织处理和骨缺损修复处理的方法。他还结合病例,详细介绍了肿瘤假体感染诊断、处理的具体方法,尤其说明翻修后患者肢体功能可能出现明显减退。

张伟滨教授作报告
“不同骨盆分区,不同病理分型的骨盆肿瘤复发,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也要对难治性复发骨盆肿瘤采取创新的方法,如术中导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蔡郑东教授在《骨盆肿瘤术后复发的处理策略》的报告中讲到。针对骨盆肿瘤术后复发的处理等挑战,蔡教授也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蔡郑东教授作报告
3D打印是目前骨缺损修复与重建的先进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郝永强教授作《3D打印与个性化医疗:从切除、重建到再生》,他指出随着术前设计、增材制造3D打印以及术中导航技术的进展,个性化骨缺损修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郝永强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纪方教授对比了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技术,回答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治陷进及应对》。其中包括对一些特殊平台骨折如过伸性平台骨折等相关技术的应用、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术后效果、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预防等问题,均使与会学者对此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纪方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秋根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IV型平台骨折的处理策略》的经验。针对IV平台设计的分型、损伤机制、手术切口及软组织损伤等问题,他结合病例给出了具体而实用的操作建议,“复位的关键不能抬起内侧平台,而是牵引外侧向下”。

王秋根教授作报告
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春林教授做专题报道《骨转移癌患者精准微创外科治疗》,系统性介绍了骨转移癌的流行病学、并发症,指出骨转移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科学、精准的外科治疗。“骨转移癌不是癌症患者终止治疗的理由,需要更加微创、快速康复的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张春林教授总结道。

张春林教授作报告
在《3D打印人工假体重建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汇报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结合庞大而翔实的临床病例,提出了“精准匹配、关节保留或者重建、材料选择、固定、骨整合、软组织覆盖与重建”的四肢骨肿瘤切除后3D打印人工假体重建的PAMFOS原则,并展现了具体的操作实例参考。

郭卫教授作报告
老年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一直是最为棘手和凶险的手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健教授,讲授了《老年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董健教授总结道,应当根据危险因素谨慎选择手术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精细化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更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董健教授作报告
互融互通,联合创新与发展
精彩的学术环节在各位同道的积极响应下圆满结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春林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衷心感谢同道们在周末参加此次大会。虽有些遗憾不能和大家在线下面对面交流讨论,在云端与众多专家教授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也是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的便捷。期待下一届大会能够共聚一堂,继续探讨新时代骨肿瘤切除重建、骨科创伤修复重建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大会掠影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